这艘被海冰封印的钢壳船,原来是敌人送来的“厚礼”

烟海e家 2024-01-28 23:29

  1948年1月27日(农历腊月十七),晨雾缭绕,清冷。掖南县(今莱州市)海防中队巡逻时,在莱州湾虎头崖港口西南的海面上,发现一条悬着青天白日旗、却被“扎了台子”的国民党钢壳船。

  “扎台子”是当地渔民的行话俚语,形容搁浅的船只恰如一座扎好的戏台,既形象,又通俗,让人浮想联翩。

  通过近距离观察,队长任吉洪、指导员孙世昌断定这是敌军的一艘运输艇,被强劲的东北风逼到浅滩上,继而冰封雪裹,动弹不得。此情此景,让任队长不由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哑然失笑道:“老蒋和小鬼子真孝顺,每到春节就给咱送礼!”

  那是日寇投降的前一年,也是腊月天,在虎头崖以东的海面上,距海庙后鬼子据点仅有10里之遥,却有一只汽排子(小汽艇)被海冰冻住了。晚间,海防中队和区中队的战士悄悄摸过去,船上竟空无一人.战士们赶风落脚似地拣了一个“干湾”:两挺轻机枪、12支大盖,还有一些大米和红枣。后来,根据上级指示,又组织群众连干了10多个夜晚,就在鬼子眼皮底下,愣是将敌船大卸八块,仅剩一个空壳……

  而今,这运输艇一如当年日寇的那只汽排子,兀自戳在海冰里,单等根据地的军民发落。任吉洪和孙世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面派员向文峰区县指挥部汇报,一面命令侦察班继续侦察,并让虎头崖、西原的基干民兵和船工紧急集合,作好执行任务的准备。

  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莱州湾近海浮冰在风浪作用下,层层叠叠,横七竖八地堆砌着。渔船早已进港坐坞,偶尔听到艌匠“嘭嘭”艌船的声音。海防中队在胶莱河入海处征用了数条渔船,拉下崖,绕开数十里的近海坚冰,折腾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色微明时,终于从外海登上冰层,将运输艇团团围住。

图片

  任队长一声枪响划破清冷的晨空,可艇上犹如一潭死水,毫无反应。船上的人哪去了?莫非又唱了一出空城计?战士们匍匐着登上舰艇,唯见满舱清一色的美式武器,在晨曦映照下发着幽蓝的光。

  有战士从船长室搜出信件。原来,这是国民党第八师师长李弥,为装备龙口保安团,特从青岛启运的武器弹药。清单上列:步枪500支、重机枪4挺、轻机枪9挺、各种子弹10万发、军服500套、棉被和军毯各500条、军衣料800多套、青布100匹、汽油4桶、白糖500袋10000余斤、花生油2桶及猪肉、粉丝、大米、白面、香烟等物。

  面对这么多的精良装备和物资,战士们个个笑逐颜开,大喊:“这回我们可发大财了!”队长任吉洪的头脑很冷静,说:“情况不明,此处不宜久留。”他命令战士和民兵们先将轻、重机枪、步枪一并搬船上,然后迅速撤离至土山娄家。

  果不其然,海防中队的船只前脚刚走,敌机后脚就到了。这是国民党的一架侦察机,来到运输艇上空,看到艇上的旗帜仍在随风飘扬,以为平安无事呢,所以连打几个旋儿,飞回交差了。

  第三天,掖南县指挥部副指挥唐春永,率人接运,并带来运输艇的有关消息。原来,李弥为龙口补充枪支弹药,由一连官兵押运。1月25日夜,运输艇刚刚驶过庙岛海峡,眼见离龙口港越来越近了,不料,天气骤变,八九级的东北风挟着雪粒、巨浪兜腚而来,运输艇如同一只小瓢在波峰浪谷中漂摇。

  官兵们个个都晕了,窝在大舱内呕的呕,吐的吐,一片狼藉。紧要关头,突然,轮机又熄火了,运输艇尽管下了“捞子”,但依然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向西南方向漂去,以致误入掖南海沧滩搁浅,又被海冰封住。

  艇上的敌人进退维谷,索性于翌日踏冰弃艇。他们妄图回到潍县去,可是,才进昌邑姜泊疃头,一士兵因脚冻坏而掉队,让民兵抓个正着。

  夏店分区区委书记李新更问明情况后,立即组织民兵追击、拦截,百余名被冻得青紫烂黄的敌人就这样乖乖缴械……

  海防中队常年活动于掖南、昌(邑)、潍(县)沿海一带,任吉洪与夏店李书记挺熟,至此,心中疑云顿消。接下来,他和唐副指挥一起组织部队战士、渔民和民兵,抓紧卸运物资。连续干了几天才运完。

  事情巧得很,从1月3日始,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抵境,司令部就驻防在掖南县文峰区大台头,离虎头崖很近。这次行动,掖南县海防中队集体受到东线兵团司令部的表彰,奖给每人一支美式步枪、一条毛毯、二斤白糖,奖给民兵一支步枪和一些日用品。

  后来听说,许世友司令员为此很兴奋,曾给李弥写过一封信,大意是:李(运输)大队长:春节将至,难得阁下送此厚礼;但愿继续合作,多多益善……(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