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阳农村,为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去世办丧事,称为“喜丧”。如果这位高龄老人儿女较多、家庭条件又较好,丧主家里往往请一个吹手班子,奏乐一天或几天,为老人送葬。
我们村有一户人家,有个在莱阳的亲戚。这家亲戚以家族成员为主组成了一个吹手班子,已经传了几代人。他们多次来到我们村,为老人送葬吹奏。我从小爱好音乐,特别是喜欢各种乐器,对此特别感兴趣。
这个吹手班子有七八个人,乐器有唢呐、管子、笙,有时也伴有二胡、笛子等。还有一个小镲,起击打节拍的作用,一般由年轻的学徒或妇女使用。唢呐和管子是主要乐器,笙属于伴奏乐器。当然,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员,每种乐器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改革开放以后,乐器又加上了电子琴,还增加了音响设备。为照顾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还增加了戏曲和流行歌曲演唱的项目。

乡间的一个吹手班子 作者供图
吹手班子还没到来之前,街门口已搭起一个简易的帐篷,起遮阳遮雨的作用,帐篷内放一张方桌和几把椅子、凳子。吹手班子来到村口,先要吹一阵“大杆子”,起报到的作用。这种我们叫做“大杆子”的乐器,形似长杆的唢呐,有两三米长。它的音调简单,声音浑厚响亮,全村人都听得见。看着吹手鼓起的两个腮帮子和通红的脸腮,就知道吹奏这个乐器一定很用力。
吹手班子在街门口的帐篷里吹奏,有时也跟着送殡的队伍在路上吹奏。吹奏的曲目除了他们专用的不知名的曲牌和哭腔外,也吹奏一些民间小调、歌曲、戏曲等,如民间小调《孟姜女》《苏武牧羊》,歌曲《社会主义好》《社员都是向阳花》,京剧《智斗》,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一开始我不理解,办丧事为什么可以吹欢乐的曲子?后来想,这属于“喜丧”,也不能只吹悲伤的曲子。
最令人称奇的是吹手们表演的绝活儿。有时点上一根香烟放进嘴里,一边吹唢呐一边从鼻孔喷出烟雾;有时用鼻孔吹唢呐,而且两个鼻孔各吹一支唢呐;有时吹长音连续几分钟不停顿不换气。吹手们的表演,会引来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吹手班子中的一些人并不一定懂得乐理,认识简谱,只要他们记住了曲子的腔调就能吹得上来。民间确实有这样的能人,我有一位朋友,他不认识简谱,但可以用口琴吹奏任何熟悉的曲子。
吹手班子的经济收入是很可观的,除了吹奏一场有固定的不菲的收入外,在吹奏过程中,丧主还要时不时地递送红包。为丧主办事的人手拿一根长竹竿,竹竿的另一头夹着一个红包或100元钱,隔着人群递给吹手,还要说明这是哪一个儿子或女儿给的赏钱。吹手说一声“谢谢”,高兴地收下红包。丧主除了每天管吹手们三顿饭外,上午和下午中间还要各上一次酒菜。吹手们吹累了,歇一歇,喝着酒,吃着热气腾腾的大鱼大肉。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看着吹手们这种优厚的生活待遇,观众们心里只有羡慕的份。吹手们出行,开始是步行,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改为摩托车,再后来是小汽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属于农村里的高收入群体。
在办丧事的过程中,有的人家还要增加一个项目,叫“摆路祭”。摆路祭是出殡途中备办香案、燃烛焚香、抛撒冥币的祭祀行为。在“摆路祭”的过程中,吹手班子当然也要参与吹奏。等为老人过白事时,要单独为参加“摆路祭”的人摆一桌酒席。
30年前,我认认真真地看了一场吹手班子演奏的音乐会。那是一个晚上,吹手们在丧主院子里吹奏,上百名村民把不大的院子挤得满满的。开始吹的是欢乐的曲子、戏曲等,待到夜深人静时,开始吹奏悲伤的乐曲。吹手们用大小不同的唢呐,再加上用一个铁筒在“喇叭口”处不同位置变换遮挡,可以模仿男女老少不同的哭声。唢呐模仿的嗓子哭哑的嘶哑声,还有那管子特有的悲声,惟妙惟肖。几个土生土长、不可能经过专业训练的民间吹鼓手,能让基本都是“乐盲”的村民听得如痴如醉、随着音乐啜泣不已或者含着眼泪大笑,令人不得不佩服民间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