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都知道西沙旺,它位于现在的芝罘区西北部,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但是你知道东沙旺在哪吗?
据《福山县志稿》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当时的广仁堂在所属东河北头以东义地新建了一座“广仁堂寄柩所”,这是广仁堂下设的“掩骼会”掩埋“路倒”和无名死者、停棺待转之地。时立碑一座,“维持永久云”。时任“登莱青兵备道东海关监督”的盛宣怀亲自撰文题写了《新建广仁堂寄柩所碑记》,他在碑记中写道:“......在清理义地 查得烟台山以东有东沙旺地方 义冢一区计三十四亩九分五哩四毫 因无人看守以致破棺残骸备案暴露 宜归于广仁堂随时修护”。


《福山县志》中的《新建广仁堂寄柩所碑记》
这篇碑文信息量比较大,首先,碑记中明确提到了“东沙旺”这个地理概念,并指出它的位置,位于烟台山以东;其次,还提到当时这片区域是一个用于掩埋无人认领尸体的地方,面积算来大约在23000平方米,而东沙旺的具体位置,并没有准确地写出来;三是盛宣怀将这片“义冢”划归广仁堂管理。
那么,东沙旺到底在哪呢?
东沙旺就在烟台山以东至东山的区域
盛宣怀在碑记中写道:“......拟于其地建一丙舍名曰广仁堂寄柩所......凡为室两进共十六间”云。这样看来,如果能确定寄柩所的位置,也就能确定东沙旺的大体位置了。
我们从一张烟台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寄柩所的身影。

广仁堂寄柩所(约1897年)
“广仁堂寄柩所”,位于东河出海口以东、三太爷庙以北的沙滩上,此处之前是“兼善堂”所属义地。
同治庚午(1870)年,山东各地遭遇天灾人祸不断,而烟台刚开埠不久,又无大灾,社会比较稳定,各地灾民纷纷拥进烟台谋生。“当天气和暖之时 尚能自食其力 一交冬令 饥寒交困 难以谋生 乞食无门 旋成饿莩 前任刘子迎(刘达善)观察悯焉 捐廉创设粥场 兼施棉衣 穷民赖以存活 继而 龚蔼人(龚易图)观察于署之东隅 购买房地 颜其额曰“兼善堂”,为施粥种豆公所 ”(《福山县志--重建烟台兼善堂碑记》),时在烟台山下以东沙滩上设“义冢”,用于掩埋无名弃尸。
1886年,盛宣怀到任烟台,“余莅任之五年始 刱(创)设登郡广仁堂 仍兼善堂之旧扩充规模 条理粗备”。1891年,他在组织人员清理“东沙旺地方义冢”时,发现此处因常年无人管理,破棺残骸裸露,于是在“公会商人盗卖兼善堂房屋一案捐输款内提银五百两拨归广仁堂”,在此位置新建一座“广仁堂寄柩所”,设立专职人员并拟有章程,以加强管理。由此看来,东沙旺的大体位置应该就在烟台山下以东的位置。
从“清道光、咸丰年间烟台形势示意图”上,我们看到,地图中的烟台海岸线西至芝罘屯北部,东至东炮台,以烟台山太平湾区域为中心,西圩子以西是“西沙旺”,烟台山下以东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东山位置,视野所见,一片荒凉,杳无人烟。这一片沙滩,就是烟台的“东沙旺”所在位置了。

清道光、咸丰年间烟台形势示意图
其实,依据当年人们所处位置来分析,也不难判断东沙旺的大体方位。明末清初,芝罘的中心主要在两处,一是生活中心,在奇山所城一带,二是商业中心,在天后宫(俗称大庙)一带。开埠以后,烟台的行政、商贸、置业的中心已经转移至烟台山下太平湾周围的“烟埠”商业区了。东沙旺其实就在烟台山以东至东山的这个区域。
东沙旺的形成和变迁
、
东沙旺的形成,与东河(现解放路下面的河)有着直接的关系。
发源于烟台南部塔山东麓的东河,在雨季裹挟着山石及陆地上的泥土由南及北穿越市区顺势而下,冲向大海,在入海口形成冲积沙土带。烟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夏天盛行东南风,冬天常有西北风。在大风气流和海洋洋流、内河河流由南至北冲积的共同作用下,烟台的海岸线一带出现大面积沙滩就不足为奇了。同理,西沙旺的形成,也是西河、大小海洋河、通伸河、和发源于海阳郭城三海山、栖霞境内牙山南麓的大沽夹河等内陆河与海洋洋流共同冲积作用的结果。
东沙旺早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元末明初,芝罘之地仅有几处鱼寮、山茅,人口不过数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设置“奇山守御千户所”,人口有所增加。芝罘的居住中心在奇山所附近,沿海一带人烟稀少,加之海上风浪较大,人们只能远离海岸线寻找生存之处。只是到了渔讯季节,才会有人到海边来捕鱼、赶海。那时的东沙旺从烟台山的位置往东放眼望去,是一片偌大的沙滩,自西往东淤积到东山脚下,往南一直蔓延到现在的二马路还要往南(现在的二马路东花园就是清末时期西方人的墓地)。
德国人、德茂洋行的老板史米德(C.W.Schmidt)在1910年撰写的《烟台历史一瞥》(陈海涛 刘慧琴编译)书中这样写道,“在1905-1906年......准备沿着烟台老城的北边,修建一条堤岸。在此之前,沿着现在四马路的整个北面,是一片沙滩,沿着这片沙滩,停泊着许多平底的木帆船”。

远眺东沙旺(约1897年)
1861年烟台开埠后,建房需求大增。东北的木料资源丰富,材质优良,以红松、杉松、杨木占多数,很适合做房舍或家具使用。由于东沙旺一带空闲地域较广,因此,人们将木材从东北海运到烟台,船靠岸后,便堆放于此。盛宣怀在《碑记》中写道“寄柩所之北滨海未葬余地向有神祠一间 木作 .......请堂董增土培基捐资建造鲁班祠三间 厢房五间 为工匠务闲暂寓之所”。木匠们自古以来祭拜的是鲁班,在东沙旺这个地方修建一个鲁班祠,说明当时在此处从业木工的匠人较多。
已故学者谭洪鑫在《老烟台街巷》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1879年(清光绪五年)在解放路北首已建有鲁班祠及三太爷庙,此为该路最早的建筑物,1891年,广仁堂在该路北段以东建寄柩所”。
这样一来,东沙旺的沙滩上就陆续出现了许多木瓦作坊,如元祥、同德永、益昌、同顺成、德成等。1920年前后在东沙旺中南部建成的大马路德成巷,巷名就是以巷内德成木瓦作坊命名的(2001年拆除)。

1921年前后 坤山路北出口位置
1879年后,与日军专供商有关系的大阪桐材商人开始出入烟台,经营桐材出口业务。1895年,日本军需供应商发现山东半岛各地生长着茂盛的桐树,可供大量采伐输出,且“价格远远低于日本国内市场”(《支那贸易》)。1899-1900年是桐材商人最活跃的时期,年输出桐材9000余担(河野文一:《北清各港视察报告书》1899)。大量的桐材堆积在东沙旺及以南的空地上,以待发运。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居住于大连、旅顺的日人纷纷回国,另有一部分日人移居烟台,烟台日侨一跃高达2000余人,当时日人居住最集中的东海岸东沙旺一带甚至被称之为“日本人街”([日]行业联合协会芝罘支部:《芝罘事情》1939)。
《申报》在1900年8月24日的报纸上,刊登专栏作者写的有关烟台的文章“烟海秋帆”中,记有“近有乡人就在东沙旺支盖席棚豢养牲畜 好事者遂散布谣言讲 将有洋兵来此驻扎 实则此项牲畜系各洋行所购 俟有轮船即当载之他去也”;还是《申报》,在1901年4月24日的相同专栏里写到:“烟台访事友人云 上月二十五日各西人在东沙旺赛力 往观者无不鼓掌喝彩 是盖于游戏之中寓讲武之意焉”;《大公报》在1907年11月21日的报纸上,刊载“烟台所修马路自东沙旺至奇山所一段将次(日)告竣”。
从这些当年的报纸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有关东沙旺的相关描述,这也证实了东沙旺的存在。
东沙旺上的“开发建设热潮”
东沙旺何时消失了呢?
1861年烟台开埠,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各业空间规模扩大,也吸引着内地劳动力向烟台流动并聚集。狭窄的烟台山下商业区已经非常拥挤,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和商贸活动的需求,“烟台山麓,又为外国商人指租,建盖洋行及各国领事公所。人烟稠密,隙地几无”。要想重构城市发展空间,需要另择区域,因此,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烟台山以东的东沙旺。
东沙旺这个位置受东山和芝罘岛山体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个风口,夏季到来时,海风拂面,丝毫感受不到炎热;冬季来临时,北风很大,呼啸的北风驱赶着海浪疯狂地、不断地冲击着海岸线,风浪所到之处,樯倾楫摧,寸草不生,极不适宜建造房屋。但就是这样,也阻止不了人们在东沙旺上开发建设的脚步。
早在1860年,天主教法国方济会就在烟台山下以东的沙滩上,建起了一座二层楼房——法国医院(烟台山医院的前身);1879年,英国人戴德生就在东山西侧靠近海边的位置(现第一海水浴场南面海军航院院内)购置土地,购买海滩遇险废弃的木船上的木料,建造了一所传教士疗养院;1881年,又相继建成了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芝罘学校。这是在东沙旺上建造得比较早的建筑群之一。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这里出现了一轮建造房屋的热潮,随着房屋的增多,东沙旺开始逐渐被侵蚀。1895年,英国圣公会在烟台山下以东的沙滩上建造了一所教堂——圣安德鲁教堂(也称安立甘教堂),该教堂采用浅红色花岗岩大理石砌筑,有着极好的抗风浪性。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建筑初建时,周围仍然还是沙滩。

1900年前后的圣安德鲁教堂
1900年左右,俄国人在虹口河北口以西的沙滩上,建造了一座两层的私人住宅,后来作为俄国领事馆使用。1904年前后,日本人在后来建成的坤山路北部路东建起一批住宅和医院;1906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在大马路东端靠近东沙滩上,建造了卫灵女子学校建筑群,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同年,烟台电报局大楼在东沙旺西部建成。房子的正面多采用大理石做墙面,房前用大块的青石修建了坚固的挡浪坝,房基高起外露,青石堆砌。由于海岸路还没有形成,当时的地址标注的是沙滩上;1910年,烟台电话局大楼在电报局西侧建成……
1920年前后,虹口路东岸开始兴建英国侨民多栋别墅、美国侨民住宅。同期建成的还有大陆饭店,也称鲁滨旅馆(现为海军航院幼儿园),专为接待美国亚细亚舰队海军修建,被誉为当时最为豪华的饭店。在坤山路北头建造的海关、洋行职员住宅,深褐色石块砌墙,远远望去,很容易辨识。位于海岸路东部的英商太古洋行经理哈根住宅(现第一海水浴场管理处)也在这个时期建成。1920年前后,由法国传教士马若望设计的4座具有法国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在虹口路以西建成。
1921年,犹太人在东河以东北首的位置,建起了“犹太标准饭店”(Jew's Criterion Restaurant),中文名字为“求四饭店”。1926年前后,在庆安里北出口以东、后来的海滨中学以西的位置,新建起一栋外观看去似三座主楼联排、外墙通体褐色石砌的二层别墅,其南侧加接木构外廊,北侧建有石砌平台,可以观海临风,十分别致。同期,庆安里北出口数栋别墅楼建成,朝北方向高垒石墙,多为当地绅商所建。

1925年海岸路上的犹太标准饭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亚细亚舰队将烟台作为夏日舰队演习和休整的基地。舰队来烟之时,最多时达十几艘,上千人同时上岸,烟台当地的娱乐休闲设施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此,1921年,又在海岸路中段修建了数栋二层酒吧和娱乐设施。这些商业性、季节性、针对性很强的服务设施,基本上都是在夏季营业,冬季关门。
至1925年前后,在东沙旺上已经建起了众多风格迥异的多层楼房,建筑上的招牌多是直接使用英文,主要是为了招揽外国人来此消费。至此,昔日大片沙滩的东沙旺已经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海岸路的建成和历次修建
海岸路何时建成的?
随着东沙旺建房速度加快、密度增大,海岸路的建设也在加快跟进。其实,海岸路的建设自1861年就开始修建,为了抵御风浪对其的破坏,其规模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1906-1908年,烟台商会“奉东海关道承准:官办马路、购买民地、填筑土石、建造营房、市房、改造衙署,所有量地立契,雇工、投标、建造、支发,一切义务均由商会共同担任”。由烟台商会组织全市商户集资修建的海岸路,经过十几年的不断修建,洋气繁华的海岸路也逐渐成形。有了漂亮的路面,名字也在不断地改变:曾经叫过东海崖(沿)、东海边、东海滩,清末还叫过东海滨街,1929年10月16日的《胶东日报》上出现了“海岸路”的称谓。
在历次修建海岸路过程中,只有东沙滩留存了下来,东沙旺慢慢淡出了芝罘人的记忆,只有东沙滩退大潮时,才能唤起人们对东沙旺一点记忆。
“烟埠海水浴(场),在烟台山东南二里余的地方,地址长约二里,正值星期日,来浴者尤多,人数逾千。中西男女混杂,......浴后,男女混卧在沙滩,或作球戏,或打扑克,或食水果,或喝啤酒,形形色色,不一其类。沙滩上有卖水果和啤酒小摊,扎着布棚,遮蔽天日,供人休息.....”(郭岚生1933年6月来烟所作《烟台威海游记》)。这是当时外地人眼中的海水浴场。
1930年时期,经过多次的改造和修复,海岸路已经具有了阻挡风浪、便利交通、度假休闲、宗教商贸的多种功能。它东起虹口路北口、西至海岸街,长约1100米。极目远眺,俨然是错落有致、就势而建、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的地中海沿岸风貌了。东部地区也因此成为了烟台较为高档的商住区。
东沙旺,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地方,在城市的发展中又快速地消失了,以至于好多烟台人都不曾听说过它……(冷永超)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本文在搜集资料时得到了刘树伟、魏春洋、成建华等老师的帮助,特此感谢!
本文由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协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