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芝罘区人民法院处理的一起著作权纠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成为全国参考的范本。这一成果的背后,是芝罘区对先行调解模式的深度探索。
在芝罘区的探索中,先行调解已超越传统的纠纷解决范畴,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是精准适用法律的专业实践,更是洞察世情人心的沟通艺术,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始终为情理保留着应有的空间,让每一声诉求都被倾听,每一份委屈都被看见。
融合:构建覆盖全域的调解新体系
走进芝罘区综治中心,8个标准化服务窗口与8间专业调解室正有序运转。作为先行调解的中枢,这里不仅是群众上门求助的第一站,更承担着矛盾“精准分诊”的关键功能,每一起案件都会被分流至最合适的解决路径,确保纠纷化解有的放矢。

“跑了大半年没结果,没想到综治中心5天就帮我们讨回了血汗钱!”农民工张大哥激动地说。他与十余名工友被拖欠60多万元工资,在芝罘区综治中心牵头、多部门联动协作下成功追回。这个案例,正是芝罘区综治中心多元解纷体系高效运转的一个具体例证。
芝罘区综治中心整合了司法、法院等21个部门资源,构建起“前台受理、后台联办、全程督办”的一站式机制,让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有了“跑得快、办得成”的出口。治理的成效,要靠数据和口碑来检验。2024年,芝罘区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2万余件,办结率达97.2%,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交出了一份扎实答卷。

同时,这套体系的末端,延伸至基层的每一个角落。1377个基础网格如同社会的“神经末梢”,1300余名专职网格员与数万名调解员、志愿者共同构成了敏锐的感知细胞。居民通过线上渠道,就能将身边的烦心事,直接传递到这张治理大网中。
“70%的问题在社区内解决,20%在街道层面化解,只有10%需要区级介入。”这组数据,生动勾勒出芝罘区多元解纷工作的清晰路径。在这张细密的治理网络中,绝大多数社会摩擦在萌芽之初、在情绪升级之前,就已得到及时的倾听与温暖的抚平,真正实现了“化解于基层”。
破局:当专业律师坐上调解席
“过去很多人觉得调解就是‘和稀泥’,对调解不信任。但现在,专业度成了我们最好的名片。”芝罘区综治中心律师调解工作站负责人、区律师调解中心主任刘志祥道出了关键转变。支撑这一转变的,是一个超过800名专业律师组成的人才库。他们不是业余的“和事佬”,而是深谙法律精髓与行业规则的专家。

以那起入选最高法的案子为例。四家初创公司因缺乏相关意识,在公众号上使用他人原创美术作品被起诉,面临上万元索赔。若严格走完诉讼程序,耗时耗力,对当事人双方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参与调解的律师并未纠缠于赔偿金额的拉锯,而是从行业惯例、法律风险到企业合规经营,为被告层层剖析利弊。最终,双方以每幅作品1500元达成和解。“这个结果,既让著作权人的劳动获得了尊重与补偿,也给了无心犯错的企业一个改正和继续发展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参与此案的法官这样评价。

专业调解的背后,是一套精心构建的体系支撑。芝罘区搭建起“1+X”实体调解网络——以1个律师调解中心为枢纽,11个工作站辐射至法院及综治中心。更具创新的是其经费保障机制,对调解成功的财产类案件,仅按诉讼费标准的一半收取费用。这一精巧的设计,让专业调解服务走上了可持续运作的道路。
“先行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赋予了调解结果“刚柔并济”的效力。双方达成协议后,法院可快速出具司法确认书,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在山西某节能公司与烟台某制造公司的设备赔偿纠纷中,专业商事调解律师从双方核心诉求出发,依据行业惯例厘清责任,最终形成调解协议并通过司法确认获得了执行力,既保障了效果,也大幅节约了双方的诉讼成本与时间。

律师调解中心设立至今,已接收实际可调案件10168件,成功调解4249件,调解成功率达41.78%。这不仅意味着大量纠纷在诉前得以高效化解,更显著减轻了法院的办案压力,为社会节约了宝贵的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
温度:法律框架内寻求最大善意的艺术
然而,无论是智慧网格还是专业律师,调解的背后,终究是人的故事。真正有效的调解,离不开对当事人处境的深切理解。
2025年5月,法律援助律师徐永宁接到一起特殊的抚养费纠纷。单亲母亲张女士带着患有特发性S型脊柱侧弯的女儿,专程从江西来到烟台讨要抚养费。
其实,这个家庭早已步履维艰。2024年5月,女儿小张被确诊需要立即手术,面对35至40万元的治疗费用,张女士陷入了绝境。更让她无助的是,小张的父亲李某已八年未支付抚养费,如今音讯全无。

但徐律师没有放弃,他在张女士零碎的记忆中仔细搜寻,终于捕捉到“李某在芝罘区有房”这个关键线索。随后四天里,他多方查证,迅速锁定了李某在芝罘区的房产位置,并立即协助法院完成了财产保全。
在后续调解中,徐律师出示了孩子的X光片,直观展现了治疗的紧迫性。经过耐心沟通,李某最终同意履行义务,当场支付5000元,并承诺后续继续承担抚养费,让这个困境中的家庭重获希望。

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调解故事里,无论是为农民工讨回的公道,还是让初创企业获得和解,亦或是帮重病女孩小张争取抚养费。芝罘区的探索表明,真正有效的基层治理,既要恪守法律的尺度,更要体察人情的温度。
在这里,调解不再是简单的“息事宁人”,而是成为修复社会关系、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实践。这套颇具韧性与生命力的基层治理模式,正在芝罘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为更多地区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芝罘解法”。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