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楚庙鼓绝响重生记:七旬传承人与少年鼓手的相遇

芝罘湾畔 2025-11-04 08:11

  红绸飘扬,鼓声震天。芝罘区上坊小学的操场上,一群身着白衣的少年们背着十多斤重的庙鼓,右手持槌,翻花甩穗,落槌有力的铿锵节奏在校园里声声回荡。

  74岁的王泽升老人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不时停下脚步,手把手地纠正动作。“手腕要这样发力,穗头要先触鼓面,鼓槌再紧跟落下。”老人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去年6月,芝罘区发起“寻找只楚庙鼓非遗传承人”文明实践项目,让这项沉寂三十年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源地重焕生机。

  三代守望 薪火待传

  王泽升老人是只楚庙鼓的第三代传承人。16岁那年,他师从第二代传承人邹少原,成为当时队员之一。“还记得当年背着鼓在街上表演时的神气劲儿,那种自豪感至今难忘。”回忆往昔,老人眼中依然闪着光彩。

  曾经,一个庙鼓队有16名成员。随着时代变迁,队员们渐渐年迈,队伍也慢慢解散。如今,包括王泽升在内,仅剩三四人掌握这门技艺。“年岁大了,不知道还能打几年,就想着能找到喜欢这个的人,免费传授,绝不能让只楚庙鼓在我这里失传。”王泽升表示。

  多方合力 创新传承

  只楚庙鼓是烟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有记录的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只楚庙鼓曾经在只楚一带盛行,目前只有南上坊村传承至今。其特色是“一人一鼓一槌”,可边走边打,以往常在节庆活动中担任开道角色。

  去年6月,芝罘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文旅局启动传承人招募计划,分为报名、面试与排练、演出展示三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宫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安排专业老师对接指导,还对传统庙鼓表演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地处发源地的芝罘区上坊小学积极响应,率先组建校园庙鼓队,青少年宫的专业老师与王泽升老人携手合作,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表演形式和曲目进行了适当创新,使古老艺术焕发新活力。

  薪火相传 未来可期

  “庙鼓沉重,背打费力,手法讲究。”王泽升老人坦言传承不易。但这些困难并未减弱孩子们的热情。五年级学生刘倚辰同学说:“开始觉得鼓很重,但学会基本鼓点后就越打越有兴趣。王爷爷和青少年宫的老师都很有耐心,我们学得特别起劲。”

  训练场上,三十余名小队员从基本功学起,逐步掌握了庙鼓的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白衣红绸,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相辉映。

  随着城市的发展,南上坊村也已改制为楚丰社区,“庙鼓是南上坊村,也是整个烟台共同的文化记忆”,社区书记王馨表示,“我们将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当代元素,结合多元音乐形式,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每日清晨七点半,孩子们风雨无阻地来到庙鼓训练场地,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训练,这清脆而坚定的鼓点,敲响的不仅是百年非遗的薪火相传,更是芝罘区探索“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新路径的鲜活样本,将非遗保护传承深度融入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工作体系,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组建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让像王泽升这样的传承人从“独行者”转变为文明实践的“引领者”。

  下一步,芝罘区将继续深化拓展“非遗传承+志愿服务”模式。一方面,建立“非遗文明实践传承人”制度,鼓励更多传承人走进所、站开展文化宣讲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推动庙鼓等非遗项目成为“我们的节日”“社区邻里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使其在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过程中焕发新生,让百年鼓声成为传播时代新风、滋养文明乡风的美好律动。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