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表彰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决定》,烟台市医疗保险事业中心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

烟台市医疗保险事业中心通过强化政策倾斜、优化经办服务、构建长护保障等多维度“组合拳”,全力托举起港城老年人幸福安康的“夕阳红”,让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烟台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群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32.92%。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着力构建覆盖住院、大病、门诊慢特病、普通门诊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坚实后盾。一是强化门诊医疗保障,减轻日常负担。将老年人易患的高血压、糖尿病用药纳入居民医保门诊报销,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75%。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制度,退休职工在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分别为85%、75%、65%。推行便民“长处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单次处方用药量最长可延长至12周,有效减少老年人往返医院频次。二是完善慢病保障,覆盖多发疾病。持续推进门诊慢特病保障扩面提质,将阿尔茨海默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老年人多发疾病纳入保障范围。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医保经办机构联合定点医疗机构主动提供上门认定服务。大力推进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数从5种增加至10种,极大提升了异地居住或随迁老人看病就医便捷度。
将提升老年群体办事体验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细节,确保老年人在智能时代“不掉队”,在医保服务中感受到尊重与便利。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服务优先便捷。在服务大厅设置“老年人帮办代办服务员”,开通“老年人优先窗口”和绿色通道,提供免预约、免排队的优先服务。二是完善适老设施,营造温馨环境。优化服务场所,设置“爱心专座区”。配备轮椅、放大镜、老花镜、药箱等适老化设备和便民物品,营造安全、便利、温馨的办事环境。三是推进数字适老,跨越“数字鸿沟”。对“烟台医保”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出大字版、语音版等老年友好模式,简化操作流程,增加清晰提示。针对不熟悉或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开通“帮办代办”服务,可由子女或亲属绑定老人信息代为申办,为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便利。针对异地就医的老年人,推行“电话备案”服务,核实身份信息后,经办人员在系统内直接维护备案信息,无需返回本地办理。2025年6月,一名72岁的老人在办理医保业务时,突发晕厥,值班领导、业务办理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与家属了解病史情况后,第一时间将速效救心丸提供给老人服用,最后转危为安。自成立以来,医保服务大厅累计收到群众表扬信、锦旗23件,一封封表扬信、一面面锦旗的背后,不仅是参保人员对医保服务的肯定,更是全体医保工作人员矢志奋斗的努力方向。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全生命周期保障,提升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缓解家庭照护压力。龙口市的王女士独自照料两位80多岁重度失能的母亲和婆婆,自身也因中风行动不便。通过社区宣传了解到长护险政策后,医保工作人员主动协助其家人进行线上申请。经评估,两位老人均符合重度失能标准。如今,她们每月都能享受到专业护理机构提供的血糖监测、辅助给药等基础服务以及擦浴、理发等日常照护。王女士感慨地说:“以前一个人根本没法帮她们好好洗澡,差不多两年都没洗成。现在一个月能洗四次,妈妈们舒服多了,我也轻松多了。”王女士家庭的转变,是烟台长护险惠及万千家庭的一个生动缩影。覆盖全市的171家长护定点服务机构网络,方便失能老人就近选择优质服务。保障范围由重度失能扩围至中度失能、重度失智、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居民长护险试点在长岛基础上新增龙口市,惠及更多城乡居民。护理床、轮椅车等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纳入职工长护保障范围,新增12项老年人基础护理和生活照料项目,日常照护费用由450元/月提高至600元/月,保障内容和待遇标准逐步提升。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