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扩增完善、师资提质补给、课程创新规划……今年以来,烟台高质量教育的链条正逐步完善,多项惠及民生的教育改革实施助推烟台打造优质教育生态,源源不断地满足未来的教育需求。在培养娃娃们“仰望星空”探索科学的能力和“脚踏实地”强健体魄的同时,也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优质教育对成长的馈赠。
科学教育比重提升
烟台认定百所特色学校
学校科技社团覆盖率达95%,校均开设科学类兴趣小组约3个,每月参与学生达到15万人次……“高参与度”的数据背后,是烟台正加足马力推进科学教育。
2024年,烟台市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为科学教育打下了稳固的根基。
今年,我市深化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区域科学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通过组建市级专家委员会,实施“一校一科学副校长”机制,遴选了100所特色学校,支持13所小学建设“超级工匠实验室”,打造了15所“互联网+项目式学习”试点校。同时,紧密结合烟台的产业优势与资源特色,重点推进海洋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一批特色项目,推进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系统化、特色化。
着眼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早在今年2月,我市就举办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申报答辩会议,在政策引领下,申报学校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等科技领域与方向展示各具特色的科学教育建设方案。会上明确,遴选创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是烟台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重要举措,建设周期为三年,旨在推动学校在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方式变革、实验和实践教学场景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
烟台市教育局在构建出科学教育大框架后,也将具体实践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今年9月,全市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莱州一中附属学校举办,旨在落实新课标理念,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今年也将科学类课程的课时比重提升至总课时的9%。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累计开发校本课程1200多门,同步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实践资源和数字化素材。不仅在课上,在课后也探索出诸多创意的实践活动,系统开发的590节市级优质课程资源,让每个孩子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成长。
在今年备受瞩目的烟台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暨烟台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大赛上,全市8300余支中小学生队伍从20000人中脱颖而出挺进决赛,43项科创前沿赛事让娃娃们“站在”AI浪头弄潮,引导学生深度探索信息技术的多元应用,着重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烟台市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城市到乡村完善校舍补充师资
满足教育需求供给
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3所,竣工投用12所;100所乡村小学配备午休座椅3.6万套,有效解决学生午休“趴睡”的问题;办好幼儿园托班,惠及2—3岁幼儿3300余人……在这些数据背后,是烟台市教育局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方面持续发力,提升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营造“乐学”“向上”的高质量教育生态。
为匹配教学需求,今年,烟台市教育局印发《烟台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实施办法》,着眼未来5—10年人口出生及生源结构,提前谋划布局,逐步提高新招聘教师初中、高中教师资格比例,提高新招聘教师学历层次,2025年度新补充教师1584人,最大限度保障师资供给。
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正同步提升。以今年4月召开的烟台市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为例,今年全市94所初中学校携手成立烟台市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管理联盟,通过校际交流,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校际壁垒,扩大优质资源圈层的覆盖面,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创新体育改革
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列课表”
烟台在增强青少年体质上“下功夫”。今年,烟台市教育局通过一项“学校体育改革”将创新实施的“双大课间”和“每天一节体育课”制度呈现在公众视野。
今年3月,烟台市教育局将前期试点成果转化为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双大课间”和“每天一节体育课”制度。今年“五一”假期后,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统一安排在上午和下午第二节课后。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长不少于30分钟,保证20分钟以上的有效体育锻炼时间,保持10—15分钟中等以上运动强度。“双大课间”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通过刚性管理确保“双大课间”制度有效落实。
截至目前,今年我市新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1所,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武术、游泳项目获金牌榜及团体总分第一名,田径项目获金牌榜第一名。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