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挑大梁 · 非凡“十四五”丨“绿色动能”澎湃 高质量发展底色更靓

黄渤海新区 2025-10-22 09:55

  碧海蓝天之下,一座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精致舒美滨海新城正在渤海湾畔加速崛起。

  烟台黄渤海新区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协同推进;获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国家级试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成绩的背后,是黄渤海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从产业转型到体系构建,从机制创新到生态治理,新区正以绿色低碳为笔,描绘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双轮”驱动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在黄渤海新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正形成“双轮驱动”的强劲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

  一轮驱动,指向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走进烟台艾迪精密智能制造产业园,数百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有序协作,从这里下线的高端液压件等产品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随着工程机械市场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公司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高端液压马达、泵阀智慧工厂,如今在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方面成效显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艾迪精密是黄渤海新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生物医药、能源技术、钢铁制造等领域,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荣昌生物引入地源热泵和太阳能设施,实现年节电约48万度;龙源电力研发等离子点火技术替代燃油,大幅降低成本;铁中宝国际首创“绿钢应用”,至今累计减碳达3500吨……这些实践共同展现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另一轮驱动,则聚焦前沿,致力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黄渤海新区将新型储能产业和特色半导体产业纳入“5+2+N”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方面,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打造“4个集聚区+1个示范区”;另一方面,半导体产业聚焦光电半导体、功率半导体、高端通用半导体三大主攻方向,全力构筑全领域、高端化、集群化的产业体系,形成从材料、设计,到封测、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这些新兴领域,技术创新尤为活跃。领衔新型储能产业的凯格瑞森公司,其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用安全零功耗引射器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全工况覆盖,有效解决了电堆水淹难题,适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轨道交通、发电储能、船舶、分布式能源等各类场景,展现了新兴产业的技术爆发力。

  “双轮”协同发力,结出丰硕成果。数据显示,目前黄渤海新区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37家,占全市的36%。其中,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绿色工厂11家、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梯队。

  创新机制

  释放绿色发展新活力

  产业转型的澎湃动力,源于机制的持续创新。“十四五”期间,黄渤海新区以改革破题,不断激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提交材料到拿到批复只用了10分钟!”在黄渤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烟台华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体验环评“加速度”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一变化得益于新区获批的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国家级试点。

  作为全国16个试点园区之一,黄渤海新区对重点行业及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最终确定对生产工艺成熟、污染可控、环境影响较小的19个行业环评报告表类项目实行“免审批”备案制。改革后,部分项目审批时限从4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企业仅需备案即可开工,每年可为区内企业节省成本超百万元,真正实现了“环评减法”换“发展加法”的实效。

  环评改革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是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五年来,黄渤海新区推出“午间不间断、周六不打烊”延时服务,高效保障重点项目落地;推进万华化学“无废集团”等试点创建,实现降本增效1.3亿元。不仅如此,还依托“无废山东”智慧管理平台,对76家重点监管单位动态监控、一码贯通,做到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信息化、智慧化管理。

  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还推动省生态环境厅等5个部门印发化工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集成改革实施意见,成为全省首个以自贸区为场景的产业集成改革成果。同时,对139家重点外向型企业开展碳足迹需求调研,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为碳足迹试点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系列精准有力的创新举措,不仅优化了监管效能,更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为黄渤海新区绘就生态宜居底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宜居

   绿色发展惠及民生

  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随着产业转型和机制创新的深入推进,黄渤海新区的生态宜居底色愈发鲜明。

  “推开窗户就是风景,空气清新,新区越来越宜居了!”在黄渤海新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车女士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这份“宜居”体验的背后,是五年来全区上下攻坚克难的生态治理成果。

  在大气治理方面,黄渤海新区创新构建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芝罘、福山等相邻区域签订协同管控协议。今年以来,新区PM10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9%,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空气清新的同时,水环境也在持续向好。黄渤海新区通过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方式,让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八角湾更是成功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新区还严格落实“湾长制”,强化海上环卫和排污口整治,完成153个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管理,相关经验获全国推广。同时,“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实施,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海洋放鱼节等品牌活动也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土壤治理方面,黄渤海新区坚持防控结合,土壤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100%。此外,绿色建筑发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三年,全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10.7万平方米,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278.2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万华人才中心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近零能耗建筑群,对全市、全省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面向“十五五”,黄渤海新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为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