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厚植“新区质量” 专心致“质”赋能发展

黄渤海新区 2025-10-14 10:04

  万华化学斩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综合党委揭牌成立,为区域创新生态注入强劲支撑;召开“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新闻发布会,获得中央及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在第48个全国“质量月”期间,烟台黄渤海新区在质量发展领域捷报频传。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是“新区质量”持续深耕的直观体现,也折射出专心致“质”、以高标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知产引领  点燃发展“强引擎”

  在黄渤海新区,一家专注于环保领域软件开发、智慧平台建设与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的科技型企业——应辉环境科技服务(烟台)有限公司,曾因前期研发投入大、缺乏合适质押物,面临融资困境。

  一次走访带来了转机。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与知识产权管理处工作人员了解到企业难题后,主动介绍了“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模式”。企业负责人得知数据知识产权不仅可确权、还能质押,仿佛看到了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很快,企业自主整理构建的“排污许可数字链组数据集”通过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审核公示,一次性获得34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凭借这一制度创新,越来越多‘知产’真正转化为‘资产’,‘沉睡’的数据正在变成真金白银。”工作人员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黄渤海新区推出的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模式,已成功为区内企业办理全省首单金额达1000万元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切实破解了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瓶颈。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打造“一园区、三平台、五特色”服务模式,建成3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引进30余家国内外顶尖服务机构,形成全链条、专业化服务体系。

  质量攻坚  铸就品牌“新高地”

  2025年,万华化学荣获中国质量奖,实现了烟台市在这一中国质量领域最高奖项上零的突破,也成为黄渤海新区质量培育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黄渤海新区“政策引领、精准培育、全流程服务”质量奖培育体系的有力支撑。“该体系贯穿企业申报全过程,申报前,我们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申报中,邀请专家开展模拟评审,帮助企业查漏补缺;获奖后,则协助企业系统总结质量管理经验,既推动其自我提升,也为同行提供借鉴。”黄渤海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围绕质量提升关键领域,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形成“知识产权+标准化+卓越管理”的政策组合,对注重研发、追求卓越、抢占标准高地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奖补。

  在培育机制上,黄渤海新区结合日常监管,每年筛选一批质量管理成效显著的潜力企业,建立“储备库—重点库—申报库”三级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层级企业分类施策。目前已筛选出25家制造业和4家服务业企业纳入重点培育清单。

  同时,政策激励也贯穿品牌创建全环节,对获评“好品山东”和质量奖的企业予以奖补,有效激发企业提质积极性。截至目前,黄渤海新区已有30家企业获评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9家企业斩获市长质量奖,11家企业的产品入选“好品山东”,总数位居全市首位。

  标准创新  夺取国际“话语权”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国际标准AMSP,该项国际标准由黄渤海新区企业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内多家顶尖产学研机构共同提案制定。

  据介绍,这是我国在增材制造领域首次由民营企业主导完成并成功发布的国际标准,不仅填补了国际标准在增材制造产品数据保护体系中的空白,也实现了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自主创新。

  这一成就,正是黄渤海新区深耕标准化战略、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新区企业已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类标准505项,其中包括3项国际标准和262项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企业层面,万华化学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化工新材料类国家标准创新基地;泰和新材、东德实业等企业主导制定了芳纶材料、氢气循环泵等多项行业标准,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在国际化方面,新区积极引进中国计量大学烟台标准创新中心、中日韩标准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推动中韩/中日标准比对30余项。培育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15名,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企业达25家,国际化标准能力持续增强。

  此外,黄渤海新区还围绕“5+2+N”现代产业体系,组建标准创新联盟,推动“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制定联合标准。2025年以来,新区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已达74家。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