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欧之风”号(Norse Wind风电安装船)交付
10月15日,“北欧之风”号(Norse Wind风电安装船)在烟台市芝罘区交付,预计本月底,该船将从烟台芝罘湾驶向德国NordseeCluster风场。这艘“烟台造”风电安装船不仅为欧洲带去清洁能源的希望,更扛起了中国海工装备突破全球技术壁垒的大旗。
“北欧之风”号是全球首艘吊装能力超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船,从建造到交付的每一步,都在改写全球超大型海工装备的竞争格局。

全球首艘吊装能力超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船——“北欧之风”号
源头减排 深海远航大吨位发展
“北欧之风”号由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为比利时海洋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德米(简称:DEME)建造。
该船全长146米,最大排水量5.6万吨。与过往船型相比,“北欧之风”号配备3200吨主吊机和最新的电池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首次实现可以完全覆盖一台主机功能的突破,能够将每兆瓦安装所需的碳排放量减少70%以上。
当前,全球海上风电正加速向深远海、大容量方向发展,对风电安装船的“大吨位+低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北欧之风”号通过采用全直流供电模式,减轻空船重量、提升船舶负载能力的同时,从能源利用源头实现减碳。

“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
十年磨剑 技术突破接踵而至
这艘“海上重器”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烟台海工产业近十年磨剑成锋的必然结果。
回溯2015年前后,烟台虽已在海工领域崭露头角,但核心设计能力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中集来福士率先破局,通过收购瑞典Bassoe Technology、挪威Brevik Engineering等知名设计公司,搭建起“五院三地”的中欧研发体系,研发团队规模突破1200人,一举补上了高端设计的短板。正是这一布局,为后续技术突破埋下了关键伏笔。
2017年,“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在烟台交付,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开采,60天产气总量超30万立方米,打破多项世界纪录,让烟台海工装备首次站上全球深海能源开发的舞台中央。
此后几年,中集来福士持续提升传统油气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大推进经济型钻井平台产品研发;加大海洋新领域产品研发力度,在渔业装备、生产类平台、清洁能源等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储备。同时,以研发为引领,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牢牢抓住“数字化智能化”和“能源转型”两大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智能制造、智能设计和智能运维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大力拓展海洋可再生新能源业务。

全球最大风电安装船“BOREAS”
风电领域 实现“整船建造”跨越
在风电装备领域,烟台的十年成长同样瞩目。
从早期为国际市场供应基础构件,到大金重工成为全球风电塔筒龙头,分瓣塔产品占据60%的全球市场份额,再到2024年交付全球最大风电安装船“BOREAS”,烟台逐步实现了从“零部件配套”到“整船建造”的跨越。
“北欧之风”正是这一系列突破的集大成者。为攻克“大吨位吊装”难题,建造团队对3200吨主吊机进行上百次调试,最终实现“吊起200辆小汽车”的超强能力;针对“低碳作业”需求,首创的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可单独顶替一台主机运转,使每兆瓦安装碳排放减少70%以上,相当于装一台20兆瓦风机少排120吨二氧化碳。

全球首艘吊装能力超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船——“北欧之风”号
打破思维 构建起全产业链优势
更关键的是,烟台早已跳出“单点制造”思维,构建起全产业链优势。
近十年间,以中集来福士等26家骨干企业为核心,汇聚了200余家配套企业,烟台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链条。
在政府层面,通过成立产业链服务机制,推动“四链融合”。据统计,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480亿元,同比增长20%,深水起重船订单量连续三年居亚洲首位。这种集群优势,让“北欧之风”所需的关键部件可实现本地协同配套,确保了建造效率与质量。
从“蓝鲸1号”钻探可燃冰到“北欧之风”深耕风电领域,从单一装备制造到全产业链领跑,烟台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如今,中集来福士的订单充足,越来越多“烟台造”海工装备驶向全球。“北欧之风”的交付,是烟台海工产业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未来,这座海滨之城还将在全球清洁能源赛道上,书写更多“中国智造”传奇……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