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挑大梁 非凡“十四五”|科技创新释放澎湃动能

烟海e家 2025-10-15 06:53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烟台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记者获悉,“十四五”时期,烟台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线,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优化

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

今年9月1日,烟台科技创新发展迎来里程碑:《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市首部促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将为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治保障。至此,烟台全市的科技规划、政策、法治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起来。

“‘十四五’期间,我们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治理新格局。”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介绍,我市先后出台《烟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了覆盖全链条的“1+N+X”政策矩阵和10个方面29条具体措施,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政策加持下,全市各级科技部门加快工作创新,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启动市级科技成果竞赛活动,首届赛出“运载火箭海上常态化发射”“电驱页岩气增产装备”等35项优秀成果,对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和中小企业创新热情起到重要作用;出台《科技创新“三个一百”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突破100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培育10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强100家重点科创平台的发展目标;实施“省实验室博士‘蓄水池’计划”,探索重点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共引共用博士工作机制,今年已征集落实31项博士岗位需求;启动市级“人才飞地”建设,首批次评选8家人才飞地,构建“异地研发,烟台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十四五”期间,烟台坚持以企业培育筑基、技术攻关突破、平台建设赋能,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强化科技攻关布局方面,我市重点聚焦“固基强芯”“新材创制”“先进制造”“问天探海”“沃土良种”“医药健康”“绿色低碳”“未来产业”等八大领域,持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已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99项,支持资金1.82亿元,争取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61项,支持资金6.14亿元,争取项目数量和资金总额持续居全省前列。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编制《产业链技术攻关导向清单》,动态梳理发布300项左右关键技术需求,实现科技项目由被动筛选转变为主动布局,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高性能芳纶涂覆锂电池隔膜一体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首飞,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若欣林三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等。

为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我市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企培育库、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库,推动科技型企业实现“小升高,高壮大”。“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1120家增长到2523家,实现总量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861家达到4317家,年均增长14.7%;57家高企获评首批山东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0家企业获评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63.78%,比全省平均高10.46个百分点。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

今年5月,在黄渤海新区的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医用与工程聚合物团队的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成员为企业华大化学解决了环保阻燃技术难题,受到赞誉。技术人员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周期从常规的5—8年缩短至2—3年,形成了可复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样板。

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砝码。“十四五”期间,烟台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产业迭代升级注入新动能。

大院大所实行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上海药物所共建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和新药创制两家山东省实验室,省实验室数量占全省1/5。其中先进材料省实验室在仿生表界面智能化调控、高通量小分子计算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10余项。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参与的3个一类新药完成国内转化,转化交易额超1.6亿元,1个一类新药实现国际转化。与武汉大学共建东方航天港研究院,助力海上卫星发射,与崂山国际实验室共建零碳岛屿研究中心,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市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推动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获批落户,是我国首个面向发达国家设立的创新合作中心。深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开展山东省名校合作直通车等系列活动,累计走访国内重点高校、院所143所,征集科技成果1.7万余项。持续开展“百名博士进企业”系列活动,累计组织驻烟院校144名博士专家赴企业对接技术需求,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科技发展环境更具活力

127项成果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

“十四五”期间,烟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服务供给、打造活动品牌等举措,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十四五”期间,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3.8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257.4亿元,年均增长14.12%。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成立规模30亿元的科技创新(科新发展)母基金,支持联合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激励机制,加速成果产出。“十四五”期间,共有127项成果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非能动安全关键技术”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何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烟台累计通过“鲁科贷”“烟科贷”业务帮助4062家(次)企业获贷约220.56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题。推动2649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4158家中小企业共享,解决科研仪器利用率不高和企业购买仪器成本高昂的“两难”问题。打造“创新烟台·智造港城”的科技活动品牌,先后组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八角湾国际创新大会、“明石杯”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会、中日韩海洋与地球系统科学会议、中日韩创新合作大会等一系列科技活动,邀请百余名院士科学家来烟,提升烟台“科技之城”知名度。

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