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室大变化 “五有三提升”升级乡村医疗服务

黄渤海新区 2025-10-11 10:38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今年以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积极响应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不断推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目前全区14家一体化村卫生室“五有三提升”全部完成,进一步夯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根基。

   “五有”夯实医疗服务根基

  走进潮水镇马家沟村卫生室,整洁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卫生室内进行了科学分区,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统一的标识标牌、崭新的观察诊查床、配备齐全的康复理疗设备,构成了标准化的医疗环境。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卫生室新引进的智慧“健康一体机”。“这台健康一体机集成了血压、心电图、血氧、血糖等十多项检测功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基础体检。”马家沟村卫生室的相关医生介绍,“检测数据能实时上传到区医院,专家远程就能查看分析,及时给出专业建议。以前村民要做这些检查得往镇里、区里跑,现在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既省时又省力。”

  医护人员还展示了能为患者进行理疗的电磁波治疗仪,帮助患者进行康复的肩颈训练器材,以及连通医院数据系统的智慧家庭医生随诊箱,方便医生在居民家随诊时实时上传数据,连接医院专家远程指导。

  “通过‘五有三提升’改造,全镇的村卫生室各项环境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群众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潮水中心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纵深推进村卫生室“五有三提升”,从硬件、人才、机制和管理不同维度,制定提升举措。目前,全14家一体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有观察诊查床、有智慧随访设备、有康复理疗设备、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有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实现服务能力、诊疗环境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三提升”从基础到优质

  硬件是基础,“软件”提升是关键一环。黄渤海新区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与管理革新,推动乡村医生角色从过去的“看小病的”向群众身边的“健康管家”转变。

  为让村医们用好新设备、掌握新知识,潮水中心卫生院每月组织业务培训。内容涵盖新设备操作、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急症初步处理、合理用药、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知识。“培训非常实用,以前遇到复杂点的病例自己不敢下定论,现在不仅会操作设备,还能初步研判,心里有底多了。”一位参加多次培训的村医表示。

  此外,卫生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特别是慢病管理、健康随访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村医们的日常工作重点。

  在此基础上,黄渤海新区村级卫生室全面推行6S管理模式,从药品摆放、器械管理、档案归集到就诊流程,都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改造。药品管理井井有条,有效期一目了然;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查询调阅便捷高效;就诊流程优化,环境整洁舒心。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不仅提升了卫生室的运行效率,也让基层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标准化。

  三级联动守护“健康起点”

  “量血压、测血糖都能攒积分,还能换日用品,现在大家参加健康活动的积极性可高了!”完成身体健康检查的王大娘,用积分兑换了一袋洗衣粉和两块肥皂。

  健康行为积分兑换是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通过参加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咨询、家庭医生签约等健康行为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累积、可兑换,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中。

  守护居民健康,既要“治”也要“便”。“以前开药报销得跑镇里,现在村里就能直接报销。”患有糖尿病的李大爷对此称赞不已。如今,潮水镇所有一体化村卫生室均已接入医保结算平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即时结算。医保服务的下沉,切实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和奔波之累。

  此外,村卫生室中的智能设备实现联网,村民的检查信息可同步到上级医院的健康信息平台。上级医院的医生通过平台,可以随时调阅查看居民在村卫生室的检查数据,为诊断提供连续性的参考。这种互联互通,构建了“村—镇—区”三级联动的健康服务网络,为远程会诊和分级诊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化基层卫生改革,持续优化服务内涵,黄渤海新区将基层医疗机构打造成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切实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