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是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号召,加快开展海洋牧场建设,重点围绕扩大规模、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区“蓝色粮仓”进一步做大做强。

海洋牧场规模持续扩大
进入9月,随着休渔期的结束,黄渤海新区周边海域一改此前的“宁静”,又呈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严格来说,休渔期里的“宁静”,只是针对传统渔业而言。而对于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现代渔业来说,刚刚过去的夏天,依然是个忙碌的季节。
5月下旬,休渔期开始不久后,“首届烟台三文鱼起鱼节”在长岛海域举办。活动中的重头戏,是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出产的深海虹鳟惊艳亮相。
据了解,作为全区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行者,经海渔业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就迅速启动“海洋牧场”建设。目前,该公司在南隍城岛海域拥有8.5万亩确权优质海域,已投放8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总包围水体已达到70万立方米,具备万吨鱼的养殖条件。

同样投身海洋牧场建设的烟台八角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休渔期里也相当忙碌。6月上旬,该公司将包括绿鳍马面鲀、真鲷、美国红鱼等品种的9万斤优质鱼苗成功投放至八角湾海域的深水网箱中。目前,该公司已建有42座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水体约6万立方米。待另外28座网箱实现投放后,总水体可扩容至10万立方米。
提升科技水平加速赋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海洋牧场建设要想实现更好发展,不仅要扩大规模,提升科技水平也是关键着力点。在此方面,黄渤海新区加大鼓励引导,推动企业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迈进。经海渔业参与的“深远海大型养殖设施与智能装备的创制及应用”成果,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就是典型一例。
据了解,该成果主要针对深远海高海况环境制约和缺乏装备技术支撑而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的突出问题,通过自主创新、联合攻关,研制出深远海大型养殖设施与智能装备,攻克了深远海大型化设施养殖人力操控困难和远离岸线管理不便等产业技术难题。
在科技赋能的推动下,经海渔业的8座大型坐底式深远海智能网箱配套了环境监测系统、双目视觉摄像系统、智能投喂系统、高压清洗系统等养殖操控装备,打造深远海鱼类黄金生态圈,构建并示范了海水经济鱼类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实现大规格苗种陆基培育与深远海成鱼养殖的无缝衔接。今年6月,该公司的深远海虹鳟养殖基地成功通过全球水产品联盟的BAP(最佳水产养殖规范)审核,即可谓科技赋能效果的直观体现。

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蓝色粮仓”要做大做强,补链强链延链是必由之路。近年来,黄渤海新区在扩大海洋牧场规模和加快科技赋能的基础上,还持续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取得良好成效。
水产种业,是海洋牧场等现代渔业的上游产业之一。在这一环节,黄渤海新区多措并举,推动种业企业在区内加速集聚,为海洋牧场的苗种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全区拥有4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全国县域范围密集度最高;有3家入围首批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入围首批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6家入围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合计拥有苗种繁育主体135家,涵盖大菱鲆、虾夷扇贝、刺参等12个品种。此外,中国海水鱼(北方)活体种质资源库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
而在下游的冷链、深加工、展销等环节,黄渤海新区同步展开积极探索。在冷链环节,由烟台骅达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投建的骅达冷链1号冷库于2024年正式投用,其总库容量约4万吨,是目前烟台最大单体多温层冷库。在展销方面,全区依托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连续两年吸引烟台深远海养殖及现代渔业装备博览会落地举办,使得区内相关企业得以在家门口与国内外客商对接。以上种种,对于全区加快延伸“水产育种—深水养殖—仓储运输—精深加工及销售”的现代渔业产业链条,显然都是利好因素。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着“向海图强”步伐的持续迈进,可以预见,烟台黄渤海新区“蓝色粮仓”未来将释放出更大的动能。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