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烟台黄渤海新区科教创新区迎来开学季,青春的气息随海风涌动。又一批青年学子怀抱理想,从全国各地奔赴八角湾,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追逐人生理想。
昔日的荒滩农田、渔舟唱晚之地,如今成为2万余名高校师生的“逐梦之地”。随着科教创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持续升级,一座青春活力的“魅力大学城”正迅速崛起,为黄渤海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高校集聚 跨越发展
“你好,新同学!”8月29日,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迎来600余名2025级研究生新生,拉开科教创新区一年一度的迎新大幕。
今年,科教创新区共迎来近万名“青春合伙人”。其中包括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研究生600余人、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本科及以上新生1900余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新迁入学生2026人、烟台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新生3000余人以及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新生1264人。科教创新区的新生人数与生源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整体录取分数大幅提升,生源结构持续优化。”某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区政策与资源的全方位支持下,学校化学化工、海洋工程等特色专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自2018年起,黄渤海新区启动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烟台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一批高校,开启科教创新区建设。

七载耕耘,如今一批高校沿八角湾铺展开来,形成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的科教集群。截至目前,科教创新区师生总规模突破2万人,一座高水平、开放式的科教高地正在加速成形。
城才共融 优化生态
推动“高校聚集”只是第一步,实现“校城融合”才是关键。黄渤海新区以城市更新和配套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人才居留环境,真正让师生“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推进。海滨路、台北南路等多条主干道陆续建成通车,5条“断头路”相继打通,杭州大街过街天桥投入使用。作为新区重要交通枢纽,烟台高铁西站极大便利了人才流动与产业联通,与蓬莱国际机场、烟台西港协同构建起“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文化休闲设施也在不断丰富。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全方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深化对外交流,成为烟台市对外交流的又一新的城市名片。产业文化中心作为集展示、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场馆,已成为区域招商引资、人才服务与文化推介的重要窗口。
商业配套方面,烟台乐堤港大型综合体规划建设汇聚高端购物、文化休闲与餐饮娱乐多元业态,与威斯汀等多家五星级酒店共同形成商圈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区域消费能级与服务能力。医疗资源也在不断扩充,八角湾国际医院正加快建设,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医疗中心。

从“发展留白”到“魅力大学城”,黄渤海新区科教创新区正在成为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典范区域。
产教融合 澎湃动能
“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已成为黄渤海新区的鲜明发展主题。科教创新区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速汇聚高校、平台、人才资源,构建科教产城融合生态。
作为新区重点打造的高端科创平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以服务全省产业链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精密制造与智能技术、界面材料与表面工程等六大研究方向,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实验室已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1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63篇,申请专利327项,授权90项,正逐步成为辐射全国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如今,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的场景在科教创新区不断涌现。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推动产研对接、校企合作,将企业“难题”转化为院所“课题”,把院所“样品”变成企业“产品”,溢出效应持续显现: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与国内140家科技型头部企业、院所深度合作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1825名研究生入企实践;联合万华化学、东诚药业等头部企业建设6个校企联培专班,“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入选首批自贸创新案例;
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与区内百余家企业立项合作项目60多个;两学年累计毕业学生约3860人,留烟400余人,近百人在区内企业就业;
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与烟台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30余项,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产业学院3个;牵引校本部各学院与市内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3个;

烟台船舶工业学校对接新区主导产业,探索“专业+企业+高校+项目”四合一模式,为区域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实践证明,黄渤海新区科教创新区通过汇聚高端人才、平台资源与科技成果,全面增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一座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魅力大学城”正在黄海之滨加速崛起。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