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个清晨,老赵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自行车去镇上卖菜,却在转角处与驾驶四轮电动车的丁大爷迎面相撞。
刺耳的刹车声响彻整个路口,老赵的电动车被撞得歪向一边,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地上,丁大爷慌忙下车,看着躺在地上呻吟的老赵,顿时慌了神。
老赵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身体多处骨折,经鉴定构成十级伤残。
出院后,老赵向丁大爷索赔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费用,多次催促无果,便一纸诉状将丁大爷告上法庭,并申请诉前保全,冻结了丁大爷的银行账户。
得知账户被冻结,丁大爷来到法庭,声音发颤地说:“法官,我每个月就这点退休金,还要治病,求求你们给我留条活路吧。”
看着丁大爷提交的病历和解除冻结申请,我们才了解到年过花甲的丁大爷近期确诊重病,平日里都是老伴在照料。
考虑到双方是同乡,事实清楚且具备调解基础,承办法官在充分研究卷宗和分析证据材料的基础上,让我尽快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僵局
调解当天,老赵并没有露面,丁大爷将自己的病历递到了老赵的代理律师面前,我趁机劝说,询问是否可以适当让步,律师表示需要和老赵再行商量。
待律师离开后,丁大爷突然走到承办法官面前,老泪纵横地说:“我不是不想赔,我是真赔不起那么多钱,他住院的时候我也给他垫付医药费了!”
看到丁大爷急得直哭,法官拍拍他的肩膀:“您先回去和老伴好好说说,我们会尽力帮您。”
看着丁大爷边擦拭眼泪边离开的背影,法官意识到这件案子关系到今后邻里间的感情,立即启动“法官委托法润芝阳调解”机制,指派经验丰富的王老师与我共同调解。
考虑到丁大爷腿脚不便,且和老赵都在一个村子,我们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王老师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联系了事故发生地的村委,与工作片片长共同上门调解。

刚一进门,村支书就迎了上来:“事故毕竟发生在村里,我多少了解一些,去年汛期老赵家菜棚被淹,丁大爷还帮他抢收菜来着。”
听着村支书的话,王老师接过话茬:“您能不能出面帮着调解调解?都是乡里乡亲,真闹到对簿公堂那一步,伤了和气不说,执行起来也未必顺利。”
村支书也表示:“行,我也是这么想的,都是一个村的,能帮着说和我肯定帮忙。”
▍转机
第二次调解现场,丁大爷从怀里掏出存折,颤巍巍地打开:“我现在手里只剩这两万块钱了。”
老赵也毫不让步:“不是我不通情理,我这身上到现在还疼,后续还得复查,家里实在撑不住。”
村支书见状赶紧打圆场,用“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引导两家回忆过去互帮互助的细节,唤醒同乡间的深厚情谊。
针对老赵提出的赔偿金额等专业问题,我迅速介入,逐项核对医疗费用清单,结合法律规定计算合理赔偿范围。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
“老赵,丁大爷这情况你也清楚,他治病还得花钱,今天的赔偿金额可以计算,但多年的邻里情分一旦破裂就很难弥补了。要不这样,总共这些钱,丁大爷先给你一部分,剩下的分期付清,你看行不?”王老师为这起纠纷按下了终止键。
丁大爷在调解协议上按下手印时,老赵突然开口说道:“之前是我太急了,您别往心里去。”
丁大爷眼圈一红:“咋能让你道歉,这次是我的错,一码归一码。”
走出法庭时,阳光正好照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上,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
村支书和我说:“你看,这邻里之间哪有解不开的疙瘩?关键是得有人肯拉架,把道理讲到心坎上。”
我望着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远去的背影,突然明白,有时候化解矛盾的不是冰冷的法条,而是藏在烟火人间里的温情与体谅。
调解手记
事后,我常常想,在办理案件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划分对错,而是用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和难处,用同理心化解矛盾。当我们让冰冷的法条文字变得有温度,当我们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点,司法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也是最温暖的一道防线。每一次成功的调解,都是对司法为民最好的诠释,也是我们作为法律工作者最珍贵的勋章。
讲述人:魏温雪
龙口法院兰高法庭陈军团队法官助理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