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4人荣登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烟台发布 2025-08-28 09:53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0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山东省共有12人入选,烟台市4人榜上有名。

 

 烟台市上榜名单 

见义勇为:姜昭鹏、王涛
 敬业奉献:马宏儒
 孝老爱亲:臧翠堂
 

  事迹简介  

 
姜昭鹏、王涛
考生与司机生死救援
递交人生满分答卷 

△ 姜昭鹏

△王涛

姜昭鹏,男,2006年12月生,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王涛,男,1985年11月生,山东省烟台市网约车司机。2025年5月10日早上,姜昭鹏和同学乘网约车赴考途中,同学突发心脏骤停。姜昭鹏立即运用所学急救知识,争分夺秒对同学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整个过程沉着冷静。同时,司机王涛联系交警说明情况,获准后连闯6个红灯,将15分钟车程压缩至7分钟,迅速抵达烟台山医院东院区。两人上演7分钟“生死时速”,成功救回命悬一线的同学。

黄金四分钟的精准施救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是山东省职教高考时间,对职教学子意义重大。5月10日早上8点10分,姜昭鹏和同学搭乘网约车前往烟台二中莱山校区考点。上车大约1分钟后,同行同学突发心梗,休克倒在姜昭鹏身上,还伴有癫痫、心脏骤停等症状。姜昭鹏学过急救知识,深知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时间仅有宝贵的“黄金四分钟”。他没有丝毫犹豫,连背上的书包都没来得及放下,便在车内展开急救。车内空间狭小,施救难度很大,但姜昭鹏的急救操作精准且冷静:检查同学意识、开放气道、持续进行胸外按压……这些在课堂上模拟过无数遍的步骤,此刻成了挽救同学生命的“关键钥匙”。连续按压7分钟后,姜昭鹏的衣服被汗水湿透,胳膊也酸麻无力,但他仍坚持将同学送进急诊室,并与学校老师沟通报备。

确认不需要自己后,姜昭鹏迅速赶往考点。然而,由于迟到时间过长,他未能参加10日上午的语文考试。姜昭鹏抹去手上汗渍奔向考场的背影,展现了当代青年最珍贵的品质:救人时不空谈牺牲情怀,赴考时不忘学子本分。正如他自己所说:“考试还有下一次,但生命只有一次。”这种对事情轻重缓急的清醒认知,比任何标准答案都更贴近教育的本质。

7分钟连闯6灯的“生死时速”

“警察同志,车上有学生心脏骤停了,能不能给我开下绿灯,让我赶紧送医!”在姜昭鹏全力施救的同时,司机王涛一边冷静安抚车内两位学生,一边紧急联系交警说明情况。接到王涛的求助后,交警表示在确保不危及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闯红灯通行,以便尽快挽救生命。收到肯定答复后,王涛紧握方向盘,在早高峰的车流中一路疾驰,连闯6个红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将原本15分钟的车程压缩到了7分钟。

经过40分钟的急诊抢救,患者终于在8点50分恢复了自主心跳。这次抢救成功,既得益于姜昭鹏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也离不开司机王涛的冷静应对和快速送医。回想起闯红灯、超速、不按导向车道行驶等危急情况,王涛十分平静:“就算再重来一百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踩油门。”

生命至上的人生答卷

姜昭鹏和王涛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全网引发了热烈反响,央视新闻、央视频等中央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网友们纷纷点赞这对“救命组合”,称赞他们用专业与果敢书写了人间大爱。还有网友表示“姜昭鹏虽然延误了这场考试,却交出了一份满分的人生答卷”。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按照规定程序启用了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为姜昭鹏提供了补考机会。同日,烟台市委政法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姜昭鹏和王涛“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姜昭鹏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学习态度端正,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同学们公认的热心肠学生,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青年。而王涛作为一名网约车司机,平日里也以热心肠闻名,经常帮助乘客解决各种难题。这次面对紧急情况,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马宏儒
飞行救助17年
托举起491次生命之光 

马宏儒,男,1984年7月生,中共党员,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教员机长、总飞行师。马宏儒自加入海上救助飞行队伍以来,坚守海上救助一线,圆满完成了“姜航99”轮、“金航宇10”轮和山火扑救等重大救助任务,累计营救遇险人员491人。马宏儒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逐梦海天随时候命
战风斗浪守护生命 

2020年12月,我国北部海域遭遇了数年来最强寒潮侵袭,在烟台港内锚地避风的散装化学品船“达丰6”锚链断裂,漂航至滨海广场附近海域,数十米惊天巨浪拍向船体,船舶球鼻艏及船舷撞击岸堤损毁严重,船上8人命悬一线。当时阵风11级、浪高5米、强降雪,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并不具备安全飞行条件,马宏儒带领机组成员凭借着极高的专业素质和大无畏的救捞精神,用时仅12分钟将被困船员安全转移至直升机上。

2022年执行沉没货船“新昌泰1”轮6名落水失踪船员搜救时,直升机到达最低返航油量后仍坚持超低空飞行搜救,最终发现并救起最后2名遇险者,落地时油量已进入报警状态。2024年执行集装箱“DACKS126”轮断缆漂航救助任务时,他操纵直升机吊运人员打破了我国直升机吊运的最高高度纪录。参加救助工作以来,马宏儒先后执行了495起急难险重救助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坚守初心竭诚为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马宏儒带领机组先后执行了烟台、龙口、招远、威海及青岛崂山等十几场山火扑救任务。为了高效灭火,每次都是以最低飞行高度贴近浓烟,冒着发动机熄火和撞山的风险去执行任务,不仅仅挽救了人民生命和国家森林财产损失,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风寒潮渡使轮停航时,受伤及患病岛民无法得到快速救治,他带领机组共救助岛民200余人,极大地维护了地方及海上作业人民的安全,被当地岛民亲切地称为“北海神鹰”。

建章立制授业解惑
提升救助飞行管理水平  

作为飞行部长和飞行教员,他先后组织编写各类飞行技术标准、运行手册等10余册,这些成果极大地健全了我国海上应急救助保障体系,有力促进提升飞行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同时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学员,为我国海上救助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主持开展的直升机外吊挂转运方案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对未来我国洪涝地震灾害救援工作贡献巨大。

 

臧翠堂
朴实老汉守护瘫痪发妻31载 

臧翠堂,男,1950年8月生,山东省烟台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北村村民。31年来,臧翠堂坚持每小时为妻子翻身、定时喂水喂饭、每天协助妻子进行康复训练。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妻子生命的希望。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相守,生动演绎了执子之手最质朴、最动人的模样。

推妻寻医倾力守护

1974年,24岁的臧翠堂与王月荣喜结连理。婚后他们生儿育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就在一家人共同规划、憧憬美好未来之际,不幸突然降临。1994年,妻子王月荣突然瘫倒在地,命垂危。当臧翠堂把妻子送到医院时,她已经陷入深度昏迷,躺在抢救室里毫无反应。经医生诊断,王月荣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脑缺氧,进而引发晕厥。万幸的是,经过全力抢救,妻子终于保住了性命,但身体机能严重受损。医生告诉臧翠堂,像这种病症,病人恐怕活不过一年半,让他尽早做好心理准备。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那一刻,他心灰意冷。但当他看到妻子,回忆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的信念又坚定起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治疗。”

紧接着,臧翠堂用独轮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问药,跨越了上千公里的路程。招远、栖霞、烟台、济南大大小小的医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后背汗渍干了一圈又一圈,脚上的水泡破了一层又一层。在这期间,妻子数次萌生出放弃求生的念头,他总是耐心劝导,用无微不至的照顾重新点燃了妻子求生的希望。

悉心照顾不离不弃

天无绝人之路,在多次求医无果后,1994年,济南省立医院终于为臧翠堂的妻子制定了手术方案。然而,4.5万元的手术费对于当时的臧翠堂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村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号召左邻右舍伸出援手,很快就为他筹集齐了手术费用。术后,村民们又自发为他筹集了3000元,帮助他经营了一间小饭馆维持生计。饭馆一旦有了盈余,他会马上把欠款还给乡亲们,目前债务已经全部还清。

妻子术后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在臧翠堂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帮忙照顾妈妈。臧翠堂每隔3小时给妻子喂一次饭,每隔2小时喂一次水。由于妻子吞咽困难,臧翠堂就把菜和肉剪碎,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每顿饭都要喂上半小时。妻子经常便秘,臧翠堂从不嫌弃,每次都直接上手。担心妻子被痰呛着,他只要听到动静就起来为她擦吸痰液。妻子31年卧病在床,血管和神经都逐渐萎缩,四肢也严重变形。对于如何护理瘫痪病人,臧翠堂不断摸索经验,久而久之竟成了“行家”。他每天早上会帮妻子做1到2小时的身体康复运动,防止机能退化和肌肉萎缩。每隔1个小时,臧翠堂就要帮妻子翻一次身,避免她久坐久卧长疮溃烂。为了方便晚上照顾妻子,他总是和衣而睡,几乎刚打个盹,就起身查看、照料,这么多年来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11000个日夜,细致入微的照料,妻子重新露出了笑颜。

漫长岁月陪伴前行

在31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下,妻子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体重从重病时的不足45公斤恢复到了现在的60多公斤,原本毫无知觉的双手也有一只恢复了部分功能,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今,75岁的臧翠堂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左眼视力几近失明,照顾妻子愈发吃力。孩子们越来越担心父亲的身体,便商量着轮流照顾母亲,想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可臧翠堂拒绝了。在他看来,只有自己陪伴在妻子身边,才会安心。

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工作之余还能常回家陪伴父母,小院里时常充满欢声笑语。在政策保障和社会爱心的共同支持下,推着独轮车四处奔波求医的艰辛、为医药费发愁的日子,都已成为过去。臧翠堂时常对妻子说:“现在有这么多人帮忙,咱们更要好好活下去。”那些生活带来的磨难,在时光的沉淀下,化作了温暖幸福的底色。而臧翠堂与妻子手牵着手,续写着跨越半世纪的温情故事。

编审:王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