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阳发布特别推出“红耀雷乡·海阳英雄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海阳的革命历史长河,探寻那些被岁月铭记的英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海阳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活力。
本期带您走近抗日英烈孙春林,听听他投身革命、大义灭亲的壮烈故事……

孙春林(1906-1941),原名孙纯令,又名孙纯林,字士政,海阳市行村镇西小滩村人,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海阳县民团大队长、八路军五支队团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指挥员、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2014年9月1日,孙春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投身革命 隐蔽战线铸忠诚
1928年,孙春林考入烟台军官学校政训队,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进步活动。1930年受党组织派遣,潜入海阳县司马庄民团任大队长。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共产党员郑天久、于洲等人,共同组织农民协会,秘密筹建革命武装,发动农民抗捐抗税。1931年,他联络40余名爱国青年组成“满江红”宣传队,撰写抗日诗歌印成传单,号召民众“驱倭寇,夺失地,振兴中华”,鼓舞群众的抗日斗志。同年,孙春林转战到莱阳鲍村民团担任军事教官,继续从事地下活动。
1933年秋,因叛徒出卖,孙春林被国民党县政府通缉,被迫远走他乡。他先后辗转旅顺、沈阳、珲春、北平等地,始终没有停止革命活动。
淬炼成长 抗大深造炼真金
1937年,孙春林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孙春林重返胶东,任南海独立团团长。1939年5月,孙春林被调往胶东军区党委,分配到抗日最前线的南海特委任团长。1940年春,他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警卫营1营营长,率领部队先后攻克夏邱堡、北寺口等数处敌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铁血丹心 大义灭亲显担当
1940年10月,孙春林调任北海军分区总指挥。当时主力部队已调赴东海区,他发动群众,扩建武装,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组建起独立团,同时整顿扩大了蓬莱、黄县、掖县、栖霞、福山五个县的县大队,显著增强了北海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
孙春林三舅父吕士珍曾在抗大学习,后因贪生怕死退学回乡,暗中投靠日伪。1941年春,吕士珍勾结伪保长,向国民党顽军告发地下党员吕腾云为八路军购买铣床的事宜,导致吕腾云被捕牺牲。孙春林获悉后,毅然决定大义灭亲,他深夜带领武工队潜入村中,将吕士珍和正副伪保长就地处决。
1941年秋,孙春林率部转战平度大泽山区。在由平度挺进莱西县途中,因叛徒告密,部队在榛子沟一带遭日伪军重兵包围。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他镇定指挥部队突围,不幸中弹负伤,壮烈牺牲。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