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法官一次!” | 握手“烟”和·调解止争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5-08-22 10:18

  深夜十点,当电话那头传来双方确认接受调解的声音,承办法官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是一场从傍晚持续到深夜的“拉锯战”,针锋相对的双方在法律的框架下找到了共识。

  ‌基本案情‌

  2021年至2022年间,原告作为水果供应商,多次向被告一某超市供货,货款累计达六万余元,负责采购的是时任超市员工的被告二。

  然而,因货款迟迟未能结清,原告无奈诉至法院。

  考虑到案件情节相对简单,承办法官决定优先进行庭前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被告一某超市坚称,被告二早在2022年就因违规被辞退,后续采购纯属其个人行为,且提供的采购数据与超市入库记录严重不符,因此“这钱不该我们还”。

  原告则情绪激动地举证:“货是实打实送进你们超市的!送货单上清清楚楚盖着你们超市的章,写着你们超市的名,现在怎么能说不认就不认?”

  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尖锐,调解希望十分渺茫。

  面对僵局,承办法官并未强行推进调解,而是耐心为双方梳理提交的关键证据(采购单、送货单、超市入库记录、人事任免证明等),查明了基本事实,详细记录了各方的辩论意见。

  待庭前调解结束已是傍晚六点多,承办法官果断决定采用“背对背”调解策略。

  破信任壁垒,厘清责任归属‌

  承办法官首先留下被告超市的代理律师进行单独沟通。他指着卷宗里的证据链说到:“你看,这些关键的送货单盖有超市公章,收货地址明确指向超市经营场所。原告作为善意供货方,完全有理由相信被告二的采购行为代表超市。这在法律上构成‘表见代理’,超市依法应当承担付款责任。”

  面对律师依然犹豫表示“需汇报”,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民法典》表见代理的规定,到超市拒不履责对商业信誉可能造成的打击,耐心细致地沟通了半个多小时,律师终于松口:“法官,我明白了利害,今晚一定尽力说服超市负责人,尽快给你答复。”

  ‌破僵局困局,务实化解分歧‌

  晚上七点多,超市代理律师来电反馈:超市同意调解,但目前资金周转困难,需分三个月付清货款。

  承办法官立刻联系原告,电话那头的原告一听“分期”,声音带着哭腔和绝望:“法官,他们就是想拖!我厂子里工人还等着这钱发工资呢!”

  法官没有打断,静静倾听原告的难处和焦虑,待对方情绪稍缓,他才温和而坚定地说:“你的难处我懂,钱一分都不会少你的。但眼下超市经营状况不明,强求一次性付清,万一他们真拿不出钱申请破产,你的损失可能更大。我们可以在调解协议里设定严格的违约条款,只要超市拖欠任何一期,剩余款项视为立即到期,你不仅可以一次性要求付清所有尾款,还可主张利息等违约责任,你看怎么样?”

  承办法官详细解释违约条款的保障作用,最终打消了原告的顾虑。

  破心理隔阂,寻求共赢终点‌

  从傍晚七点到深夜十点,承办法官化身“传声筒”与“和事佬”,在电话两端耐心沟通、弥合分歧、细化条款。

  最终,原告终于松口表态:“信法官一次!”

  被告超市也再次郑重承诺:“保证严格按照调解协议履行!”

  一场近乎破裂的纠纷,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峰回路转。

  “握手烟和 调解止争”,不仅是期盼,更是行动的方法论,这场深夜达成的调解,深刻诠释了这八个字的分量。

  当电话那头从哭腔抱怨到最终说出“信法官一次”,当冰冷的法律文书转化为双方签字确认的可执行方案,那份成就感远胜过一纸判决。因为这不仅解决了纠纷,更修复了裂痕,让法律在刚性与柔性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让公平正义以当事人可感、可触、可接受的方式得以实现。

  讲述人:曲俊丞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三级法官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