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阳发布特别推出“红耀雷乡·海阳英雄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海阳的革命历史长河,探寻那些被岁月铭记的英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海阳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活力。
本期带您走近海阳地雷战亲历者、抗战民兵英雄孙纯秀,听听他戎马半生,不改初心的故事……

孙纯秀,1926年出生于海阳行村镇西小滩村,抗战支前模范代表,曾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等近百次战斗,是地雷战的亲历者,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2015年9月3日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纪念活动。2017年,孙纯秀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位老民兵英雄、抗战支前模范代表受邀参加了庆祝建军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抗击日寇 保家卫国
小滩村地处海莱交界,三面平原,南与黄海相望,距行村日伪据点5华里,位于青岛至行村(电影中的黄村)交通要道,是日寇下乡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
1940年,孙纯秀加入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探听情报。1943年,地雷战已经在海阳广泛开展起来,在抗日热潮的带动下,满怀报国之志的孙纯秀加入了村里的民兵组织,决心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和地雷战的成功与普及,海阳地雷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地雷战的战术也由战术防御改为主动进攻。民兵们根据地形发明了很多品种的雷,有连环雷,专门打敌人的中队,从头响到尾;有水雷,鬼子们在陆地上被炸怕了,改走水路,民兵就把葫芦割开放进地雷,再用蜡密封,放在河道里;还有滚石雷,把地雷藏在乱石堆里,敌人在上面休息的时候,连雷带石头,把鬼子打得不轻。
1943年5月至6月,孙纯秀与民兵利用地雷和自制的水雷多次炸敌和破坏敌人交通,共炸死炸伤日伪军70余名。除了埋放地雷,孙纯秀还与其他民兵一起,根据鬼子们的活动规律,利用熟悉的地形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炸得敌人心惊胆战。自1943年秋天至1944年春天,孙纯秀所在的五人民兵小组利用地雷和自制的水雷多次炸敌和破坏敌人交通,共炸死炸伤日伪军近40名。
烽火岁月 戎马半生
2015年,《人民日报》记者来到海阳采访。回忆那段激昂的民兵往事,孙纯秀老人激动地说,“大家都在学习制造地雷,但当时我是信号兵。”敌人进驻海阳行村后,民兵成立了爆炸组和通讯瞭望组。在村外三处制高点设置了信号瞭望岗,一旦发现行村的鬼子出动,三处瞭望岗就递次传讯报警,通知民兵爆炸组开始埋设地雷,其他民兵开始转移群众,掩埋粮食,准备迎击敌人。“鬼子从西往东走,我就把信号树向东放倒!”
“那段岁月,您还有啥特别的记忆?”记者问。“铁西瓜,遍地安,插入草人看瓜田;逗得敌人来瓜地,一动草人翻了脸。”时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孙纯秀激昂地唱起了当时流传的爆炸小调。
1945年,孙纯秀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先后经历了攻打莱阳、烟台、平度、莱西、夏谷庄、即墨,以及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解放福建等战斗近百次,并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

孙纯秀生前有一个“百宝箱”,箱子里放着各类勋章。有淮海战役的,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还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记录着孙纯秀的戎马半生。
铸剑为犁 建设家乡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生产建设提上日程。1952年,孙纯秀响应号召,从福建转业回乡,搞起了生产建设。回到家乡的孙纯秀铸剑为犁,把精力都放在家乡建设上,修路架桥,当民兵连长,带头领着村民干。
“我是党和人民的一粒石子,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孙纯秀贯穿一生的信念。
孙纯秀的儿子孙永潮说:“父亲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坚持自己种地,践行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朴素理念。农闲时,他还走进中小学和党政军机关,义务当起了‘红色传统教育’辅导员,一边讲述抗战故事,一边鼓励后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像当年打敌人那样有骨气、有血性、有智慧、有胆识,这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