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雷乡·海阳英雄故事⑩ | 胶东军区特等劳动模范——王彩春

海阳发布 2025-08-20 09:1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阳发布特别推出“红耀雷乡·海阳英雄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海阳的革命历史长河,探寻那些被岁月铭记的英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海阳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活力。

本期带您走近胶东军区特等劳动模范——王彩春,感受他无私奉献、勤勉实干的崇高品质。

王彩春(1922-1945),山东省海阳县大庄村(海阳市留格庄镇彩春泊村)人。战争年代,王彩春不仅上阵杀敌,还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田,荣膺“架桥模范”“战斗模范”称号。牺牲后,王彩春被追授为胶东军区特等劳动模范。

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射击比赛连中十红

1941年春,王彩春参加了农救会,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送信件,掐敌人的电话线。一天夜里,他和其他农会会员一起将村公所给投降派征的粮食夺了回来,送给了抗日民主政府。

国民党鲁苏战区第六游击队司令秦毓堂是个杀人魔王,他勾结日军反共,犯下了滔天罪行。为拔掉这个钉子,王彩春接受了任务,化装成卖鱼小贩,混进城里密送信件。黄昏时分,他在接头人王梅村的公馆里找到梅村先生,把那封密信送上,然后拿着出入证大摇大摆地离开敌人据点。

1942年,王彩春辞别父母,参加了八路军,苦练杀敌本领,在练兵比武中,王彩春一气连刺1300枪,射击比赛中,他连中十红,得到参谋长贾若瑜的表扬。

开荒种地苦干在前
 爱民爱兵皆为模范 

1943年春,王彩春所在部队进驻榆山附近村庄,遵照上级指示,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田。开荒时,他光着膀子,赤着脚,挥动着七斤重的大镢头,默默无闻,苦干在前。

休息时间,他不是帮炊事员挑水劈柴,就是编筐编篓,供各班战士用。不久,他被评为营里的劳动模范,担任了班长。当了班长后,王彩春带领全班战士,一有工夫就帮助群众干活,挑水、扫地、积粪、刨地,被群众誉为“爱民模范”。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全排涌现出3个劳动模范。王彩春对战士关怀备至,战友的衣服、鞋子破了,他帮助缝补;战友病了,他热情地端水送饭;行军住宿,他烧水给战友洗脚;冬天寒冷的夜晚他半夜起身劈柴生火,让战士们温暖入睡,他因此而荣获“爱兵模范”称号。

架桥铺路冲锋在前
血透戎装锐气不减

王彩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多次立功。1944年,羊郡战斗,王彩春班担任架桥任务。敌人据点外壕沟深丈余,宽两丈,沟内水深齐腰,水底有梅花桩、铁蒺藜、玻璃剑等障碍物,徒步渡壕困难很大。战斗打响后,因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几次架桥均未成功,我军伤亡较重。突击队伏在壕沟外,焦急待命,王彩春挺身而出,毅然跳入水中,像一座铁墩,肩扛桥板,让突击队渡过桥去,冲入敌阵全歼守敌。

在史家疃战斗中,王彩春和全班战士被包围在一个高地上,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弹无虚发,毙敌6名,又趁敌人不备,一枪将敌营长打死,敌人恼羞成怒,以3倍的兵力从四面反扑上来,在这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格斗中,他虽身已中弹,血透戎装,但锐气不减,拼命搏杀,冲出围圈,王彩春班获“先锋班”光荣称号。在前后16次战斗中,王彩春出色地完成了13次架桥任务,荣获全营“架桥模范”“战斗模范”称号。

保卫万第西南高地
冲锋在前中弹牺牲

为了扩大1944年秋季攻势和冬季反“扫荡”的战果,解放被赵保原部长期统治的莱阳、海阳一带的人民,八路军胶东军区发起了讨伐赵保原的战役。

1945年2月22日晨,赵部在轻重火力的配合下,向八路军发起攻击,妄图夺取被称之为“万第南大门”的万第西南高地,控制万第据点。王彩春所在连奉命黎明前进入阵地,阻击敌人,他带领全班战士坚守在主阵地上,准备迎面痛击敌人。

早晨7时,敌人开始进攻,炮火猛烈,王彩春沉着应战,四枪打死3个敌人。上午10时,敌兵在敌军官的督战下开始进攻,来势凶猛,等敌人一步步接近,八路军一排排手榴弹投向敌群,接着跃出掩体,冲向敌人,就在这时,冲锋在前的王彩春中弹牺牲,是年23岁。

王彩春牺牲后,胶东军区、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其故乡召开追悼大会,追认王彩春烈士为“特等劳动模范”,并将其故乡改名为彩春泊。

英雄的海阳人民
创造了英雄的红色历史
虽然时光流逝
但英雄的精神
永远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