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是一段物质匮乏却充满纯真与欢乐的岁月。在我的记忆深处,放牛时光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随着时光的流转渐渐远去,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清晨,当鸡鸣声打破宁静,我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上那打着补丁、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趿拉着自制的布鞋,匆匆跑到牛棚。牛棚里弥漫着草料和牛粪的混合气味,我熟练地拿扫帚清扫牛栏,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我将铡好的新鲜草料添到牛槽里,那头老黄牛悠闲地嚼着,时不时用它湿漉漉的大眼睛看着我,仿佛在和我打招呼。等它吃饱喝足,我便牵着它,慢悠悠地走出村子。路上会遇到同样赶牛出门的小伙伴,大家打着招呼,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我们放牛的地方是村外的一片山坡,那里绿草如茵、野花遍地。一到山坡上,老黄牛就撒开蹄子,奔向那片鲜嫩的草地,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而我们,则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在山坡上奔跑嬉戏。
我们会找一块平坦的草地,玩起“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大家分成两拨,“官兵”们在后面追,“强盗”们在前面跑,一边跑一边喊着:“来呀,来抓我呀!”跑累了,我们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湛蓝的天空,数着天上的云朵。那云朵一会儿像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像温顺的绵羊,一会儿又像巍峨的高山,变幻莫测,让我们的想象力也随之驰骋。
有时,我们也会坐在山坡上,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抽着旱烟,那烟锅里的火光一闪一闪的。老人的故事总是那么精彩,有古老的传说,有英雄的事迹,还有鬼怪的故事。我们听得入迷,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中午的阳光火辣辣的,我们便带着牛来到山脚下的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老黄牛“咕嘟咕嘟”喝着水,我们则脱了衣服,跳进水里嬉戏玩耍。比赛游泳、打水仗……一时间,溪水里溅起了一朵朵白色的水花,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山谷。
玩累了,我们就躺在溪边的草地上晒太阳。这时,我们会掏出从家里带来的干粮,有玉米饼、红薯干等,还有自家做的咸菜。食物虽不丰盛,但在我们的嘴里却格外香甜。那种感觉,我至今难忘。
夕阳西下。我们牵着牛,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路上,我们谈论着当天的趣事,计划着明天的游戏。回到村子里,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们把牛牵到牛棚里,再给它添上草料和水,然后才拖着疲惫却又满足的身体回到家中。
母亲早已做好了晚饭,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饭桌旁,吃着简单却又温馨的饭菜。生活虽然艰苦,但那浓浓的亲情却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时代在不断变迁。如今,小山村里的道路变得宽阔平坦,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房子,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也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放牛的时光,已成了遥远的过去,我只能在记忆中寻找,那始终是我最珍贵的回忆。它让我懂得了大自然的美好,让我感受到了小伙伴之间的纯真,也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笑与梦想的童年。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