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兄弟转了首诗,其中道:“天空有飞鸟/树上有蝉/湖中荷花要开了。”这让我想到了那条著名的“荷花定律”:荷花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会是已开放的两倍;到第30天,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什么时候荷花开了一半呢?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第15天,然而事实却是到第29天时,荷花才开了一半,最后一天另一半才会开。姜海兄弟转的那首诗,题目是《夏至》。我们知道,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这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的最长值。
有个成语叫“立竿见影”,其原意是说,在阳光下竖一根竹竿,立刻就能在地上看到竹竿的影子,以此比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如果夏至日“立竿”,想看到其影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因为夏至日的正午,有的地方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
荷塘里的荷花,最后一天的开放量等于前29天的总和,这一出乎许多人意料的结果,说明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积累沉淀。而夏至日的“立竿无影”又提醒我们,不要被“立竿见影”误导,要警惕某些“励志理论”鼓吹的“出名要趁早”,防止被所谓的“快速成功秘笈”带入歧途。
有段时间,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热映。该片讲述了超级大富翁马成钢认为大儿子被“养废了”,便决定将与第二任妻子春兰所生的二儿子马继业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为了让马继业懂得珍惜、奋斗,以便将来考入理想的大学,马成钢夫妇选择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教育之路:在马继业尚不记事时,全家搬回到马成钢儿时生活的破落大院里,隐藏家中的财富,营造“贫苦的环境”。
如今,“成功学”大行其道,从影片中这对超级富豪夫妇的焦虑与“鸡娃”策略中,我们能够看到万千家庭“望子成龙”的影子。现实中的很多家长,就像电影中的马成钢夫妇一样,为了培养孩子煞费苦心,各种手段频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未来“有出息”。可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考上理想的大学,有地位、开豪车、赚大钱就是成功吗?也许孩子从小就热爱音乐,希望用乐谱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许孩子在体育方面天赋异禀,一心想要在运动场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家庭教育应当鼓励孩子探索自我、发展个性,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成功;儿女也不应该成为流水线上按照固定标准生产出来的“精品”。父母在追求所谓的儿女“成功”之前,首先要学会等待,以便“让花开花,让树成树”。
前不久,我路过一个小公园,突然发现原先看似干枯的几株杂树竟然长出了嫩芽。这些树苗是去年入冬前新栽的。春天来了,有的一直没有发芽,我以为它们难再成活,不如拔去重植。可园林工人说,小树新栽,有的暂时不发芽,不等于死去。过段时间,也许它会展现出新绿。现在,他的话应验了。
我还在书上看到过布迪椰子成长的介绍。秋天,如果将布迪椰子的果核埋入疏松、湿润的土壤中,次年的四五月份,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种子能发芽。这时,没有经验又心急的人,会以为未发芽的种子不会再发芽,可是再过一年,又会有约百分之三十五的种子陆续发芽;就在人们快要放弃那些未发芽的种子时,第三年,剩余未发芽的种子中,仍有百分之二十会长出芽来。
布迪椰子的种子发芽慢且很不整齐,是因为同一果核中有一至三粒种子,它们会根据细胞分裂和萌动的程度依次发芽,直至三个种子全部发芽。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节律,有的快,有的慢,慢的不会因为主人着急就快一点。所以,对待种子,我们要有耐心。长得快的,及时追肥;长得慢的,给其时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对“全然依赖”和“忽然自立”的两阶段教育法,他提倡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第一个阶段,“三餐喂得饱,个个喊宝宝”;第二个阶段“小事认真干,零用自己赚”;第三个阶段“全部衣食住,不靠别人助”;第四个阶段“自活有余力,帮助人自立”(《知行诗歌集·幼苗集·儿子教学做之四个阶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静待其发芽,按节律而行,不催促、不焦虑。
(张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