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牟平,说起大寺,无人不晓。“大寺巷”“大寺联中”,路人皆知。
大寺的本名叫清泉寺,位于牟平区政府西南五十米,是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佛教寺院,因规模较大,百姓俗称“大寺”。

AI配图 文图无关
清泉寺不是因为大而出名,自古以来,其以学堂和学校而出名。据牟平一些老人回忆,在民国初年,清泉寺还存在,规模有整个篮球场那么大,当时已是学堂。清同治《宁海州志·道泉常公墓志铭》记载,“清泉寺者,公(常道泉,牟平大财主)少年读书地也……卒于咸丰乙卯(1855年)九月三十日,年八十有五”。由此可见,在咸丰年间,清泉寺已有富家子弟在此读书了。
奇怪的是,这么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庙,地方史志中很少提到,只是在一些零星史料中提到它叫“清泉寺”,规模较大,再无其他记载。这可能与胶东地区的人大多信奉全真教有关。全真教发祥于烟台的昆嵛山,旧时的政府重道轻佛,从牟平的史料看,基本没有佛寺的记载,都是道教的建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牟平政府在清泉寺成立了大寺中学,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附近各村出资联合办学,才将其改称为“大寺联中”,是当时城区的两所联中之一,“大寺”因此声名在外,“大寺联中”所在的300米长巷子,叫“大寺巷”。
今年77岁的赵志敏老师回忆说,1969年清泉寺的大殿还在,其他建筑已毁。当年21岁的她在大寺中学任教,八月刚开学,学校忽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拆毁庙宇大殿。全校十多名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一齐爬上房顶,抡起大锤、挥起铁锹,把屋顶砸烂,古色古香的黑瓦和精美的建筑构件随着飞扬的尘土落了满地。赵志敏老师说,当时大殿内已没有了神像,只是堆放着一些桌椅,大殿的屋脊还留有走兽,当时为什么要拆毁大殿,她们也不知道,后来才听说是“破四旧”。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校改名“文化初级中学”,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可容纳学生千余人,成为城区较大的初级中学,校舍内的庙宇和古建筑早已经无影无踪。前几年在学校院内施工中,出土了一块长方形的石碑,据考古人员仔细辨认,是清泉寺的石碑,惜碑文多泐而不清,年代也无法考究。
大寺联中(文化初级中学)今天已经搬迁到了新校舍,旧址成为了区直部门。(于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