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人工智能则是这一引擎的核心驱动力。作为烟台市经济发展排头兵,黄渤海新区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统筹做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篇文章,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今年以来,全区数字经济领域亮点频出,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牵头的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工赋百景 传统工厂变“智慧车间”
走进烟台黄渤海新区新时代健康产业园,传统人工作业场景已被智能化系统取代。一条条智能生产线上,原材料经过气流粉碎、除杂、湿法制粒等30余项工序处理,以及106项指标检测,最终被制成成品,随后自动打包装箱,经机械手转运到仓库。整个生产过程中,关键设备均实现联网,数据实时上传至后台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高效、智能、无人化的生产模式。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度“工赋百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名单,黄渤海新区共有5个项目入选。其中,山东汉鑫股份有限公司和烟台新时代健康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面向中医药行业的轻量化数字生产运营管理平台”项目榜上有名。
“公司产品线丰富、工艺复杂,以往生产过程主要依靠人工调度操作,存在信息传递不畅、协同困难以及设备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生产流程亟待优化。为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依托本地数字经济产业链,联合区内企业汉鑫科技,共同商定了这一数字化转型项目。”新时代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该项目属于“AI+数字工厂”领域,目前园区内大部分设备已安装物联网通讯模块,生产数据可实时上传至系统,实现在线监测与预警。同时引入了AI质检技术,实现了多个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替代。以片剂质检环节为例,过去需要人工采样送检,如今项目中引入了可应用于产线的在线监测设备,可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自动完成片剂各项指标的实时检测,并动态调整生产参数,有效保障产品质量稳定达标。

“下一步,我们将在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订单计划、工序流转、库存管理、成品交付等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最终,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医药保健食品行业生产执行管理系统(MES)、数据采集监控系统(IoT)和设备管理系统,为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能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新时代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像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企业寻求数字转型的常态。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度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建设试点名单,全区共有11家企业入选,彰显了区内企业对于转型的“热情”。
正海生物是国内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建设数字化赋能标准化ZDES项目,其开发的智能制造厂区无人值守系统,可精准判定设备运行状态,促进生产效率提升21%,运营成本下降10%;力华储能积极构建“1+5+2”架构体系,部署传感器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节点,边缘计算、搭建5G专网、建设本地数据中心等,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实施设备运行维护,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全面跃迁。
截至目前,黄渤海新区企业共参与实施“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12个,培育市级以上晨星工厂82家、智能工厂54家、绿色工厂88家,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带动作用强劲。
引智增数 高端软件引领新浪潮
数字经济一面是产业数字化,另一面是数字产业化。黄渤海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这艘大船的背后,是众多企业、平台汇聚起的数字“引擎”。近年来,黄渤海新区积极把握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支持区内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方向创新发展与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近日,山东省工信厅先后发布“第九批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名单”“第五批山东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其中不乏黄渤海新区企业及项目。
其中,恒远科技“基于产线大脑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设备实施控制及资源动态优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批山东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该项目针对制造业生产线依赖传感器采样及人工经验调参的低精度问题,开发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框架以及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工业缺陷检测及工业制造效率优化,推动装备行业智能化升级。

目前,该项目已推广应用至国内50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涉及航天航空装备、海工装备、石油装备、环保装备、能源装备、核电装备、工程装备、农机装备等装备制造行业,其中,在军工领域打造基于涉密信息系统的国防军工企业一站式数智化工厂系统,已拥有中国航天、中国兵器、西航发等标杆应用案例,实现工业软件自主可控。
在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方面,黄渤海新区企业同样亮点频出。“国工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V2.0”以先进的信息化云技术为核心,通过实验室资源管理、检验业务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等模块,将业务流程、实验环境、人员、档案资料等因素有机结合,实现实验室业务流程标准化、可追溯;渤聚通“工业设备人工智能大模型系统V1.0”依托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AI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与智能决策,可用于化工、装备行业的设备智能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已有企业在试点应用该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20%,故障率降低30%。

从所属领域来看,恒远科技、国工智能、渤聚通今年入选的“首版次”高端软件均为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在如今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的形势下,全区企业技术创新的针对性突破,不仅带来了人工智能融入数字产业发展的新经验,也为区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供给侧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黄渤海新区共拥有省级以上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39件,省级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11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6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4个,烟台留学生创业园获批省级软件名园……形成了良好的数字化转型产业链。
搭建载体 企业驶入智改快车道
数字经济的繁荣,不仅需要技术单点突破和企业自身发力,更需要系统化、协同化的生态支撑。近年来,黄渤海新区着力搭建高能级载体平台,依托“两区两廊”等平台布局,聚焦培育相关产业,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供沃土。

不久前,位于黄渤海新区聚通云大厦内的共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展示窗口,以及推动工业互联网服务升级的重要平台。
走进该中心大厅,一排排智能大屏映入眼帘,从场景体验到方案推荐等核心服务环节一目了然。在这里,企业仅需通过扫码,完成各项指标答卷,就能了解企业的数字化水平。
共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是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的首批省级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之一,并于今年6月上榜山东省“工赋百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该中心依托运营方山东渤聚通云计算有限公司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服务能力与场景落地经验,可为企业提供从数字化诊断、方案定制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服务。

聚通云公司自创立以来深耕数字经济领域,聚焦“技术突破+生态协同”,打造聚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公司已累计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成为推动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加速完善。围绕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载体培育。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30余个,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创新应用40余个,省级工业大模型运行监测入库企业12家。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累计开通5G基站2460余个,实现城区连续覆盖、化工园区重点覆盖以及室内区域深度覆盖。推动山东省首个高等级、大规模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中金烟台数据中心现有2637个机架规模,综合利用率达到7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八角湾畔,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着眼未来,黄渤海新区将持续做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篇文章,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体系,助力全区数字经济乘势而上、再攀新高!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