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点方向之一。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紧紧围绕绿色低碳方向,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向新,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发展案例,冰轮环保科技CCUS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自2023年投产以来,该项目已累计“吃掉”23万吨二氧化碳,并实现了“多赢”的综合效果。
那么,这23万吨二氧化碳究竟是如何被“吃掉”?其又是如何产生“多赢”效果?本文就走进冰轮环保科技CCUS项目,进行详细探访。
瞄准“CCUS”填补区域空白
烟台化工产业园是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产业基地核心板块,并纳入国家高端石化产业发展战略,这里集聚了为数众多的企业。2020年底,产业园内又迎来了一张“新面孔”,它就是烟台冰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冰轮环保”)。
冰轮环保由烟台冰轮制冷空调节能服务有限公司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自面世伊始,该公司就将“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确立为自身发展方向。在经过详细调研分析之后,其选择在烟台化工产业园内启动CCUS项目。
所谓“CCUS”,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英文缩写,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相应的设备和工艺,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纯并加以利用或封存。如此一来,原先的废气就可以提取为工业原料加以重新利用。

“CCU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多项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在此领域进行拓展。而此前胶东半岛地区还没有15万吨级的CCUS项目。在此背景下,我们决定响应政策号召,启动CCUS项目建设,填补区域空白。”冰轮环保相关负责人费德才介绍。
2022年3月,冰轮环保15万吨级二氧化碳CCUS项目开建。次年,项目完成相关调试,正式“开吃”二氧化碳。
采用二氧化碳“新吃法”
严格来说,CCUS项目对于二氧化碳,不仅要“吃”还要“吐”。只不过“吃进去”的是含有二氧化碳的工业废气,“吐出来”的是高纯度的液态二氧化碳产品。因此,这一项目的主要工序可以概括为“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和净化”。
据了解,目前业内生产液态二氧化碳有“变压吸附法”“浅低温吸附精馏法”“催化氧化与精馏组合法”“洗涤、吸附与低温精馏组合法”“吸附净化与双塔低温精馏组合法”等不同工艺。冰轮环保在对上游原料气进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采用的是吸附净化与双塔低温精馏组合工艺。

“吸附净化与双塔低温精馏组合法是近年来液体二氧化碳生产新兴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投资省、能耗低、易于装置大型化、综合能耗及效益更好等诸多优点。”费德才说。
据介绍,这套工艺通过物理相变的方法制成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碳,主要包括压缩、脱硫、提纯、制冷等工序,整个过程无新的废气产生。并且还可以进行智能化操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工业级和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的生产比例。
实践证明,冰轮环保CCUS项目的二氧化碳“新吃法”的确效果明显。据初步统计,该项目投产两年以来,已生产出23万吨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其至少“吃掉”了同样重量的二氧化碳废气。
“多赢”效果具有示范意义
液态二氧化碳属于一种工业原料,可广泛用于电子、食品、烟草、焊接等行业,还可进一步制取干冰用于食品和医药的冷链物流和工业清洗等领域,也能用于油田驱油、农业碳肥、化工原料生产等。广阔的下游需求,使得冰轮环保CCUS项目的产品不愁销路,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际上,从该项目中获益的不仅仅是冰轮环保,周边下游企业同样有账可算。
“以往胶东地区尤其是烟威一带的企业,基本都是从外地购进液态二氧化碳。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其运输成本高也维持在高位。而我们的项目投产后,通过实现就近供应,可帮助下游客户每吨节约将近100元的成本。综合计算,23万吨产品能降低2000多万元的成本,实实在在起到了助推相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费德才介绍。
在经济效益之外,该项目“吃掉”二氧化碳废气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更是不可忽视。据了解,该项目的上游原料气来自临近的万华化学,这意味着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就体现在本地,既可以直接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同时还能通过先进工艺去除尾气中的硫化物以及烃类等有害气体,有助于守护“蓝天白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CCUS领域,推动工艺创新,适时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吃掉’更多的二氧化碳。”费德才说。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