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智能系统精准匹配染色工艺参数;轻点屏幕,实时监控上千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云”上工厂,为全球知名品牌提供从面料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流程服务……走进烟台业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与想象中的传统纺织印染企业不同,“智慧”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家功能面料柔性智造产品开发基地”及“国家面料趋势研究中心”,山东省、烟台市智能工厂,烟台市绿色工厂,烟台市智能改造示范企业,如今,业林纺织通过智能云工厂、柔性供应链和绿色低碳工艺,成功打入优衣库、始祖鸟等国际顶级品牌供应链,为传统纺织印染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业林方案”。
在业林纺织的智能生产车间,偌大的厂房只有少数工人巡检,千余台智能化设备正高效运转,从备胚、定胚到染色、定型烘干,再到最终品检,一批批布料陆续出库。机器上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信息,并将数据上传到“智慧管理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
过去,印染厂的老师傅们需要凭经验“望闻问切”:备胚环节靠手感判断布料质量,定胚时用卡尺反复测量克重,染色过程要不断取样比对色差。“现在,在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系统可自动匹配最佳工艺,生产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15%。”业林纺织智联部主管员鹏辉介绍。
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近年来,业林纺织打造“大数据需求预测—智能研发—云工厂生产—销售监测”闭环体系,创新形成以工业大数据及工业云计算为核心资源,以定制需求为导向的面料规模化按需柔性生产的新模式。
“柔性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上下游各工厂的信息围墙,实现纱线到成品布全流程信息化和平台内工厂信息的智能互联。”业林纺织数字营销中心销售总经理臧金廷说,平台一端对接品牌订单,另一端整合行业产能,将碎片化需求智能分解至适配的生产线,实现“72小时快反交付”,解决了传统纺织印染行业“大批量生产易滞销,小批量定制成本高”的痛点。

在追求智能制造的同时,业林纺织同样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建立“植物染色研究中心”,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系统开展植物染料优选、制备、染色工艺等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市场空白。生产过程中采用的闭环水处理系统,使废水回用率达到70%。
“公司落户黄渤海新区以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这得益于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臧金廷说,业林纺织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引进院士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功能性面料研发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员工平均年龄仅35岁,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目前,业林纺织主要以功能性针织内衣和户外运动面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产品覆盖羊绒、羊毛、蚕丝、天丝、莫代尔等奢华天然纤维和新型生物质、功能性纤维,已成为优衣库、爱慕、安莉芳、曼妮芬、华歌尔、黛安芬等服装服饰品牌的重要供货商,在高档针织面料市场占有领先地位。
未来,业林纺织将聚焦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柔性智造,以数字创新中心为核心,通过AI算法实现面料精准开发,打造颜色、物性、手感全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智能云工厂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以销定产”模式落地,实现产供销高效协同。同时,持续深化绿色智能制造,力争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为黄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