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域提升”的思路,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更新工作,对城市功能业态、公共空间、文化风貌等进行系统更新、综合开发,如今已取得明显成效。
涅槃重生:老旧厂房创意新生
斑驳的钢铁骨架与红砖厂房,曾是黄渤海新区工业时代的勋章。当岁月剥蚀了它们的光彩,黄渤海新区选择了一条充满智慧的再生之路——让“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选择保留老厂区、老建筑,通过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相关负责人表示。

亚东标准件厂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2019年启动改造后,现已成为亚东柒号文创园的核心空间。这里不仅保留了工业建筑的筋骨,更注入了全新的灵魂:老厂房化身为文创市集和音乐主题空间,承载着年轻人的创意梦想;旧库房被改造成工业博物馆和时光长廊,用沉浸式展览讲述城市发展史;热力锅炉房改造的休闲餐饮空间里,飘散着咖啡与美食的香气……
“腾笼换鸟”的故事在黄渤海新区不断上演。五公里外,另一处工业遗存以不同方式延续着使命。烟台城市党建学院同样是在闲置老旧厂房原址改建而成,多处保留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业厂房的风格痕迹。

“改建前,厂区内有10多家小作坊,安全隐患大、环境风貌差。改造中,原有厂房中的四栋主要建筑得以保留,两个分割的厂区连接整合,项目更新实现了新旧结合。”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老旧厂房实施有机更新,将其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政企交流平台、对外开放窗口、发展研究智库、文化建设阵地“五位一体”的特色校园,有效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强化基层治理的红色阵地,被评定为“山东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还入选了“2023中国有机更新十大优秀案例”“山东省城市更新创新案例”。
绿意织锦:公园广场持续焕新
城市广场不仅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温度。
在跑道上开启散步、跑步模式,在活动区里打拳、跳舞、唱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是天地广场的日常一幕。
天地广场位于黄渤海新区管委南侧、长江路与衡山路交叉口重要节点,1994年开工建设,1998年竣工开放,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树立起黄渤海新区的精神地标,更承载着市民许多美好回忆,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气质。

为了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2021年4月,天地广场蝶变之旅正式启幕。整体改造提升工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北区、南区两期建设,整体规划布局“一环”“双轴”“七区”“两带”,即一条5米宽环形跑道、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六个独立主题活动园区和东西两条开放式城市会客厅景观带。
“此次改造是在传承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了很多市民难以割舍的记忆元素。”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场上大型的区标巍然屹立,12根图腾柱、原广场里年份较长的一批老树、代表中日友好的一片樱花林也都进行了保留。
不仅是天地广场,黄渤海新区之前的旅游地标性建筑东巡宫,也通过城市更新摇身一变成为黄金海岸线的新地标——后沙广场。
后沙广场位于海滨路以北、华安酒店西侧。随着城市发展迭代升级,原有的陈旧建筑与金沙滩高端现代的海岸线已不相匹配。为此,将该项目纳入城市更新,对东巡宫进行拆除,在原址上高标准规划新建后沙广场。
如今,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注入了文旅新活力,吸引了不少青年前来打卡,举办海边live演出,众多综艺影视取景于此,为这座海边地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幸福升级:老旧小区温暖蜕变
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城市更新不仅包括老旧厂房的功能重塑与公园广场的品质提升,其核心环节更在于老旧小区改造。
走进黄渤海新区福莱山街道静海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整洁的道路、规划有序的停车位以及种类多样的健身器材……这个“高龄”小区在去年迎来了“逆生长”。

静海小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区居民1100余户,曾经饱受停车位不足、管网堵塞、路灯老化等“老年病”困扰。2024年启动改造后,工程团队将小区内道路、路灯和线缆进行更新,同时进行局部雨污水管网改造、缩减绿化带增加停车位,短短几个月,该小区重现生机。
“小区里的绿化看起来很不美观。”“我去学校接孩子,也没有一个休息的地方。”……为确保改造得民心、合民意,每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前,社区负责人都会实地走访调查,充分征询民声民意,发动引导小区居民深度参与改造工作,由小区居民决定“改什么”“怎么改”。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自2020年起,黄渤海新区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了民生实事重点项目,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2020至2024年,已累计完成凤台、宁海、夹河苑等46个小区改造,惠及家庭4.21万户,获得居民广泛好评。
放眼全区,一个个宜居整洁、安全绿色、设施完善、服务便民、和谐共享的“美好社区”已经呈现。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