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追忆抗日足迹 百岁老党员的红色传承

栖霞发布 2025-06-23 08:59

  80多年前,胶东大地战火纷飞,无数英雄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洪流。在寺口镇邴家村,1924年8月出生,如今已101岁高龄的老党员李相文,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亲历者。时光流转,他的家族后人仍在延续着这份炽热的红色基因。

  走进寺口镇邴家村,听着李相文老人缓缓讲述,往昔的峥嵘岁月仿佛在眼前重现。那时,年纪尚小的李相文和同伴们,用充满智慧的“土办法”与敌人周旋。

  李相文长子李泮明回忆道:“父亲入党后,便带领‘青抗先’队员,趁着夜色前往观里据点周边骚扰日军。他们点燃鞭炮、敲响铜盆,制造出激烈的声响,引得据点里的鬼子慌乱开枪,而队员们则迅速撤离。当栖霞城的日军准备撤离时,父亲又率领民兵在西边沿路设伏。随着土炮轰鸣声响起,日军被吓得不敢走。”

  在邴家村不远处的灵山上,坐落着寺口烈士陵园(该陵园原位于邴家村)。每当提及在此牺牲的烈士,李相文总是感慨万千。他说道:“在那个叫雾露顶的地方,八路军与敌人展开过一场恶战。当时,我们的游击队武器匮乏,大多只有几颗手榴弹和一把大刀。”这场战斗,正是1940年1月10日发生的灵山战斗。

  1941年,胶东第四兵工厂成立,邴家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兵工生产。李相文介绍:“我们负责压制八二炮弹,压好后送到大榆庄,再进行后续加工、装药。”李泮明补充道:“当时村里开展秘密宣传活动,一旦得知日军即将扫荡的消息,就会提前将兵工器材掩埋,防止落入敌手;还会组织村民转移,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老人们常说,我们村是红色堡垒村,老百姓一心跟着共产党打鬼子,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也全力支援前线。栖霞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栖霞西南乡,邴家大榆庄’,这正体现了我们村和大榆庄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1958年,邴家村响应号召,与周边村落共同修建龙门口水库。如今,这里绿水青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101岁的李相文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依然积极参与全市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以自己的方式为新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