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信贷、基金杠杆等作用,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重点对新兴产业赋能,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区实现平稳发展。
科技信贷持续惠企
山东国兴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特种机器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仅牵头成立山东省特种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获评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等荣誉,旗下产品也拓展至5大系列共计60余种。


公司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既得益于自身的创新驱动,也离不开科技信贷政策的助力。在黄渤海新区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该公司成功申请到相应科技信贷政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研发扩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据了解,目前面向黄渤海新区企业的科技信贷政策主要包括“鲁科贷”“烟科贷”等。这些政策的核心内容都是以风险补偿和信贷补贴的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具体工作中,黄渤海新区加强政企沟通,主动走访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便捷享受政策红利,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金融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黄渤海新区“鲁科贷”“烟科贷”累计备案497笔贷款,融资总金额超20亿元,共惠及422家企业。进入2025年之后,上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截至目前,全区又有118家企业完成“鲁科贷”“烟科贷”备案,融资额达4.6亿元。
“基金丛林”加快扩容
基金,是撬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在以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黄渤海新区注重发挥基金杠杆作用,于2024年出台《关于构建多元股权投资体系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基金丛林”,注入资本“活水”。目前,随着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区的“基金丛林”也正在加快扩容。
据了解,2024年全区先后新增烟台智能感知技术基金、业达创盈天使基金、“业达融”投贷联动基金多个基金。截至2024年末,全区累计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246支,规模达1632亿元,构建起“引导基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协同发力的立体化基金矩阵。
在投资方向上,这些基金与黄渤海新区“5+2”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契合,并且普遍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
以业达创盈天使基金为例。该基金自2024年设立以来,已实现对大爱熠炜、凯格瑞森、恒昱生物等企业的投资。而这些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都各有特色。其中,大爱熠炜成功掌握了硅晶圆表面金刚石薄膜均匀沉积技术,凯格瑞森是国内领先的全场景氢燃料电池阳极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恒昱生物则聚焦于海洋生物再生新材料应用研究与开发。业达创盈天使基金对这些企业的投资,正是黄渤海新区以金融活水“浇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拓宽银企对接渠道
在充分发挥科技信贷、基金杠杆等作用的同时,黄渤海新区还多措并举,持续拓宽银企对接渠道,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进入2025年以来,全区相应活动接连不断。4月中旬,全省本年度首场科技金融政策宣讲会在黄渤海新区举办,吸引全市30余家金融机构、90余家优质企业代表参与。活动现场重点围绕科技金融新政策解读、“科融信”平台讲解、融资案例展开分享与专题研讨,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政策红利,畅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

同样在4月份,黄渤海新区福莱山街道办事处、财政局、人社局、自贸局、总商会也联合举办了金融助企活动,该活动以“政策赋能·银企共赢”为主题,吸引了105家优质企业、5家金融机构代表参与,同样为银企之间架起有效沟通桥梁,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此外,黄渤海新区还整理汇编并公开发布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相关信贷产品名录,进一步拓宽银企对接渠道。
未来,随着相应工作的持续推进,黄渤海新区将构建完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增产扩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