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大学同学,现在是教授。几日前她去云南,从西双版纳给我发了几张照片。我看后,说:“照得不错,不像年届60的人。”她笑道:“都说我会照相。”我说:“会照相只是一方面,关键是人的精神状态好,心态好。”她说:“越来越觉得自己充实快乐最重要。”我问:“是自己去的,还是带着几个研究生一块去的?”她说:“不怕你见笑,我越来越喜欢独处。”我说:“《菜根谭》里就讲,‘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人只有守好自己的内心,将自身与外界的纷扰隔绝开来,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宁静与幸福。作为一个读书人,到了一定年纪,最好的活法就是‘关起门,扫净屋,打开书’。”
“关起门”,是要自觉拒绝“无效社交”。现在很多人讲究“断舍离”,但多限于物质上的。其实,精神上的断舍离更有必要。《世说新语·德行篇》有则故事,说“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歆却将其拾起,只是见管宁不屑一顾,才又扔掉了。又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抛下手中书,跑出去观看。于是,管宁用刀子将席子一分为二,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了。”管宁志在著书讲经,而华歆有意仕途,说不上谁对谁错,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三观不合,就该早日分开,互不打扰。
“扫净屋”,代表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就得降低自己的欲望。孔子评价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孔子之所以给颜回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面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清苦,“人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颜回的快乐主要在于精神与心理的满足。须知“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说:“幸福不是用金钱能够买到的,幸福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最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是最幸福的人。”(《幸福的经济学》)到底幸福能不能用金钱买到?或许有人说能。比如,有钱能买到好吃的,有钱能买到车、买到房,但吃、住、行,都是生活延续的基本形态,即使完全得到满足,也只是低层次的,而且这类幸福感很难持久。况且,有些人出有车、食有鱼,仍然不幸福,因为他看到别人开的车比自己的好,会纠结;看到别人住的房子大,会痛苦。
提倡降低欲望,不是鼓励人们都过苦行僧的生活。人人都有权利通过正当手段,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但是,要真正幸福,让幸福感持久不泯,必须把自己的人生提高到精神的层次。林清玄在《心有欢喜过生活》一书中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痛苦、失败、成功跟快乐,其实都是很类似的。但是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却活得痛苦烦恼,那主要是因为心的态度。心有没有经过锻炼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过得很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你要不断有超越的心,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我。”
“打开书”,是最好的自我救赎。一般来说,人一开始都是过着低层次的生活,有些人之所以后来精神丰富、灵魂高尚,是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从根本上说,人要超越自我,要靠读书。颜回能“不改其乐”,是他跟着孔子学习后,有了精神支柱。像我这位同学,年届60,对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彻底放下了,同时通过学习,她精神充实,更加热爱生活了。她说,每天秉持平和的心态上班,精神愉悦,连自己的专业也好像更容易突破了,科研成果也似乎频频向自己招手了。
都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可问题是,无论是谁,都免不了遇到不如意。佛家说人生有八种痛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生、老、病、死。这些痛苦,我想只要活着,人随时都会碰上,而且即使你使尽浑身解数,怎么躲都躲不开。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后,原本的三口之家,便独剩她一人。作家舒展的妻子去看望杨绛,见她一个人孤苦伶仃,顿时悲从中来。可杨绛先生安慰她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收拾好情绪、告别了悲伤的杨绛先生,在有生之年又翻译了柏拉图的《斐多》,写出了《我们仨》等经典作品。杨绛先生的晚年,充实而丰盈。
“关起门,扫净屋,打开书”,做到了,就能微笑着生活,精神世界就会丰盈。因为懂得自我救赎的人,痛苦往往被充实的生活挤压得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张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