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随射阳县“卖菜团”,“拎着菜篮子闯关东”,途中路过莱阳、烟台。烟台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沿海城市,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今年端午节,借助高铁这一便捷的交通工具,我终于再次走近烟台。
烟台之名,源于明代那段波澜壮阔的抗倭历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抵御倭寇的侵扰,朝廷在今烟台山一带设立了“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在山顶修建了烽火台作为军事瞭望塔。每当倭寇来袭,守军便在此点燃狼烟,传递警报,“烟台”之名由此诞生。这座瞭望塔历经600余年风雨的洗礼,至今仍傲然屹立于烟台山巅,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原来,烽火台不仅屹立于北方的长城,还屹立于东部沿海。
据《登州府志》记载,明代烟台沿海一带倭患严重,朝廷为了加强防御,先后增设了多个卫所。烟台山瞭望塔作为当时至关重要的军事设施,不仅承担着海防预警的重任,还兼具导航的功能。塔身高约10丈(约33米),采用当地的花岗岩砌筑而成,结构坚固无比。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时,在塔身镌刻上了“海不扬波”四个字,寄托了人们对平安的美好祈愿。
如今,这座古老的瞭望塔与新建的时光塔遥相呼应,一古一今,仿佛在共同诉说着烟台的海防历史。当我登上烟台山,轻轻抚摸着那斑驳的塔砖,仿佛能听见当年倭寇来袭时的警号声,看见守军奋勇抵抗的英勇身影。烟台因抗倭而得名,又因曾是中日《马关条约》换约城市而伤痕累累。这些历史早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甚至深藏于中华民族记忆的褶皱里。登上瞭望塔,观海上风云,令人不禁想到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的邓世昌,他心中激荡着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不可无防,国不可不强,民族不可无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烟台广泛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通过进步刊物和秘密渠道,密切关注着烟台青年学生的革命活动。1921年,烟台海军学校学生郭寿生等人成立了读书会。他们研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为烟台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成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罗荣桓元帅时任八路军115师政委,1938年率部挺进山东,与胶东军民共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在罗荣桓等人的领导下,胶东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民主政权,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42年冬,胶东军区部队在“反扫荡”中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残酷进攻。烟台地区的抗日斗争,为全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烟台人民踊跃参军支前。1947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时,烟台地区动员了10万余名民工支援前线。1948年潍县战役中,烟台支前民工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有200多名民工英勇牺牲。广大群众节衣缩食,捐献粮食、军鞋等物资,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烟台也有一条朝阳街,而且和射阳县城的朝阳街名字一字不差。烟台山下的朝阳街保存着大量的近代建筑,其中,原东海关税务司官邸、英国领事馆等见证了烟台开埠的历史。朝阳街两侧的欧式建筑与中式四合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貌。烟台山炮台遗址保存着清代海防工事,与现代灯塔隔空对话。
烟台朝阳街的百年老字号“张裕酿酒公司”旧址,如今已变身为葡萄酒博物馆,展示着中国葡萄酒工业的发展历程。附近的福建会馆是清代闽商集资兴建的会馆建筑,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经过研究确认为商代文字,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甲骨文。王懿荣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开启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新纪元。王懿荣是烟台福山人,出身官宦世家,精通金石学。他敏锐地认识到这些刻符的重要价值,大量收购甲骨,并开始系统研究。可惜甲午战争爆发后,王懿荣投井殉国,未能完成甲骨文的研究。但他开创的研究方向,由后人刘鹗、罗振玉等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甲骨学这一重要学科。
烟台的金沙滩位于开发区海滨,全长约10公里,面积为25.5平方公里,沙质细腻如粉,色泽金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沙滩”。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呈现出由浅蓝到深蓝的渐变色彩。夏季水温适宜,是理想的游泳场所。潮起潮落间,金色沙滩与蔚蓝的海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海滨画卷。金沙滩的沙粒直径仅0.05毫米—0.2毫米,圆润光滑,赤脚行走其上,犹如踏在天然按摩垫上。这里的沙子含硅量高,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故而得名。每逢假日,金沙滩游人如织。沙滩上帐篷点点,遮阳伞如花;海水中欢声笑语,泳者嬉戏。海岸边的海鲜大排档飘来阵阵香气,游客们品尝着新鲜的海产品,享受着海滨度假的惬意时光。
烟台的水土还孕育出了烟台苹果、莱阳梨和烟台大樱桃等驰名中外的水果。烟台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到处氤氲着水果的甜蜜芬芳。无数游客慕烟台水果而来,因烟台水果酿出的香醇而醉。
烟台苹果以“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汁多爽口、香气浓郁”著称,烟台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烟台苹果的主要品种有红富士、嘎啦等,其中“烟台红富士”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烟台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土壤,造就了苹果的优良品质。
莱阳梨又称“茌梨”,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其果实硕大,皮薄肉细,汁多渣少,含糖量高达14%。莱阳梨有止咳化痰的功效,明清时曾是贡品。如今,莱阳梨的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10万吨。
烟台大樱桃素有“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美称,成熟期比其他地区早15—20天,主要品种有红灯、美早、萨米脱等,果实个大饱满,色泽鲜艳,甜酸适口。每年5月,烟台大樱桃大量上市,成为春季水果市场的明星产品。
1892年,南洋归来的爱国华侨张弼士(字振勋)在烟台朝阳街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历史。经过130年的发展,张裕已成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企业,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张裕葡萄酒博物馆展示了从葡萄种植到酿造的全过程,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葡萄酒文化,品尝各种年份的葡萄酒。烟台因张裕而获得“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称号,葡萄酒产业酿出了无数人的美好生活,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名片。
烟台的水土更养育出了这里的无数美女。烟台女孩因当地水土和水果饮食的滋养,普遍具有皮肤白皙、体态高挑的特征。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烟台女性的平均身高约为1.65米(数据来源:《中国各省女性平均身高调查报告》),比全国女性的平均身高(约1.58米)高出约7厘米。这种“水果孕育出的美丽与挺拔”,成为烟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更令烟台人自豪的是,宇航员王亚平也出生在这个海滨城市,她的父母还一直种植樱桃等水果。她不仅是烟台的骄傲,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她的美丽与智慧,恰如烟台这座城市——既有自然的馈赠,又有人文的辉煌。不久前,王亚平还专程来到射阳日月岛,参观考察了当地的文化旅游项目,并与射阳的青少年航天爱好者亲切交流。她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勇敢追逐航天梦想。王亚平的到访,不仅加深了烟台与射阳两地的情谊,也让射阳人民倍感振奋。
在时光塔之巅眺望,我恍然看见射阳县城朝阳街的“时光隧道”。时光塔位于金沙滩一侧,高50米、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设计灵感来源于日、月、星体的运动轨迹与几何关系,仿佛是一座由阳光“雕刻”而成的时光机器。烟台与射阳,两个相距600多公里的城市,不仅都拥有“阳光”的馈赠,都有“时光”的印记,都有“朝阳街”的巧合,更通过王亚平的足迹和时光塔的联结,展现出超越地理界限的关联,近在咫尺。
烟台,又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之旅。走近烟台,难言走进烟台;生在射阳,难言深入射阳。时光塔,留住千年时光,往事并不如烟;射阳烟台,时空转换,时空似可穿越……这是我在烟台时光塔上眺望射阳,掠过脑际的思维碎片。
(彭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