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在黄渤海交汇的万顷碧波之上,151座岛屿如散落的明珠,串联起中国北方最独特的生态走廊——长岛。这里不仅是“海上仙山”,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黄金驿站”、海洋生物的“生命摇篮”、万千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生态秘境,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走进这片山海相依的生态家园,感受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和谐之美。
候鸟驿站:万鸟翔集的生态奇观








长岛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黄渤海上的重要节点,每年有360多种、120多万只候鸟途经此地,占我国迁徙猛禽物种总数的80%以上,黄嘴白鹭、东方白鹳、丹顶鹤等2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此停歇,卫星追踪技术显示,2025年更观测到极度濒危的“活化石”白鹤现身,充分印证了海岛生态质量的持续提升。
海洋旗舰物种的洄游家园






长岛海域是黄渤海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域,记录海洋生物超600种,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幸福乐园”。 每年3月至5月,400余头斑海豹洄游至此,部分个体常年定居。长岛划设1731平方公里的保护区,24小时监测管护,打造陆海空立体管护网。这里还是东亚江豚、蓝点马鲛等海洋经济物种的洄游通道,也是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的原种产地,生态价值辐射整个黄渤海。
陆岛特有种:独一无二的生物基因库





长岛是中国温带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记录着3500余种陆海空生物的繁衍生息,堪称自然界的基因宝库。“庙岛蝮”:中国特有蛇类,仅在长岛分布的爬行动物,是岛屿生态特化的活标本。 岛陆植被覆盖率达80%,黑松林、刺槐林等人工林与野生植被交织,1300余种陆地植物中不乏濒危物种,浅海大型海藻种类占渤黄海区系的70%以上,是北方最后的完整海藻场。
保护与重生:生态修复的“长岛样本”
科技赋能生态监测



长岛构建了“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安装科研设备32处、野外监测站6个,并运用卫星信标追踪、芯片植入等创新技术,积累生物种群动态数据。
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拆除近海养殖设施86万平方米,修复山体30余万平方米,实施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试验,投放生态礁体10万空方,布设海藻10万株,海洋牧场与智能网箱推动渔业绿色转型,海水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51.3%,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等空气质量指标改善10%-60%。
生态价值转化




绿色能源覆盖全域,垃圾分类、新能源交通等举措推动居民环保意识提升,全域禁猎筑牢全民参与的生态防线,生态旅游的兴起让民宿、赶海园成为新业态,生态旅游年产值突破亿元。
长岛的生物多样性故事告诉我们:“守护生态,就是守护人类未来的可能性”。走进长岛,不仅是走进自然的秘境,更是见证一场关于生命、科学与文明的和谐共生之旅。让我们共同珍视这片蓝色净土,让生命的律动永续绵长~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