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未有穷期,奋楫会当击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全市“11349”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凝聚改革强大合力,积极营造改革浓厚氛围,按照“改革攻坚突破年”活动安排部署,莱阳市委改革办组织开展“改革创新大家谈”活动,开设专栏邀请各镇街部门围绕相关职责领域,谈改革、亮举措、促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走深走实。
本期推出——
近年来,团旺镇以“走在前、当标杆”姿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工作,聚焦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农业生产三大主战场,成功举办全国首例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现场观摩会议,入选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光山村党支部荣获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南后寨村经验做法入选全省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村庄典型案例。

▲团旺镇核兴共富党建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图
一、深化改革实践,激发核电强镇动力
强化配套支撑。抢抓千亿级核电项目建设机遇,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攻坚。全力做好土地征迁、配套园区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在顺利完成主厂区土地收储任务基础上,加快园区用电用水配套、五龙河取水工程建设,对接110千伏施工用电、大件运输道路改造等前期工程,吸引中核华兴、济南四院等6家上下游企业签约落地,初步形成“龙头项目+产业集群+区域配套”的协同发展格局,为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产才融合。以清洁能源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转型升级主阵地,围绕核电产业开展全链条招商,通过制定“政策包 + 资源包”定向招引策略,成功推动佳兴金属技改项目、续能新材料技改项目等5个优质项目落地,实现总投资7.6亿元的产业集聚效应,为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建立“人才信息库”,分层次、分行业打造“人才地图”,招引海外人才3人。作为核电产业龙头,国核莱阳在此次人才招引中发挥核心作用,累计吸纳75名高端人才,涵盖核电领域设计、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等高端人才,实现核电关联企业从“零散布局”向“高能级集群”跃升。
优化营商环境。成立项目服务专班,秉持“一管到底”理念,设身处地为企业排忧解难,针对镇域重点企业、项目,设立“升规服务专员”,开展企业走访42次,找准制约团旺镇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落实好帮扶制度,提供财务规范、统计申报等“一对一”指导,盯上靠上做好企业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已实现3家企业“小升规”,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家。其中,天鹭食品入选全省第二批DCMM贯标试点企业。一品堂挖掘莱阳梨特色产品创新做法在山东农科频道刊发推广。

▲一品堂莱阳梨汁生产线
二、打造红旗样板,加快共富乡村建设
打造兴村富民的“红旗”样板。充分发挥红旗村光山村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聚焦工业提效、农业提质、文旅融合三大板块,系统推进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工程。做好工业园区产业升级,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现有16家企业产业链延伸基础上强化招商引资,构建“就业+产业”双提升格局,现已带动本村及周边800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机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模式,投资380万元新建40亩葡萄园,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以上,实现合作社经营收益与村民分红双增长。统筹1300亩山体资源实施立体开发,以“生态修复+文化赋能+旅游配套”推进荒山变金山,高标准建设集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全力塑造“水光山色·畅游光山”特色文旅IP。

▲光山村共富大棚

▲在光山村大棚内修剪葡萄苗
打造民生服务的“红旗”样板。以“民生实事”为切口,精准打通群众需求对接渠道,将村庄慈善基金打造成“为民爱民”的“幸福基金”,村“两委”成员和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将居民服务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把低保低收、重度残疾、高龄长者患病、困境儿童、特困等特殊群体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及时汇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项目涵盖村庄项目打造、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事业建设等,有效解决了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次,光山村慈善基金成功入选全省“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名单。

▲光山村荣获山东省“金种子”优秀社区慈善基金
打造跨村联建的“红旗”样板。指导光山等7个村庄抱团培育“未来已‘莱’、‘HE’美乡村”为主题的“核”兴共富片区,树立“党建引领、国企牵头、央企共建、科技赋能”的发展理念,整合联建村资源禀赋,联合农发集团成立共富公司,打造“乡村振兴共富产业园”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光山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玻璃大棚研学采摘基地、东马龙大蔬菜种植基地、云南和中东特色瓜果种植基地等规模产业,以“农业 + 文旅”融合,打造出特色研学游路线,年可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联建村村均增收5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团旺镇“核”兴共富党建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富公司揭牌仪式
三、推进规模种植,共享农技发展成果。
创新土地托管模式。探索“种植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相结合的耕地整合模式,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高价收购方式流转闲散土地,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通过土地置换、资金补贴、免耕种款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存入合作社储备,实行集中连片、统一免费播种、收割、飞防,连片流转土地2400余亩,实施“菜单式”“管家式”“全流程”等多种土地托管模式,因需施策对耕、收、播、种、防等环节实施全、半托管服务,辐射周边39个村庄4000多农户,提供耕、种、收、售一条龙服务,实现“大户带小户”抱团发展,让农户亩均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团旺镇南团旺村集中连片收割小麦
释放农技增产效能。充分发挥农机服务部门作用,聚焦粮食生产全过程,在农田区域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管护,将镇内外机械统一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外实现农机管理、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对外作业、劳务结算、维修保养等“六统一”服务,每年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农户1万户以上,粮食减损率降至1.2%以下。邀请技术人员驻社因地制宜开展最新种植及防治技术等农技培训服务,把更多的驻地“老农人”和返乡“新农人”培养成技术“带头人”,目前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50人以上,优秀拖拉机驾驶员及农业机械操作手100人以上,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国家生产优质粮食2000余吨,荣获“省级示范社”称号,“新农民”搭配“新技术”,让农业科技在应用中不断扩展。

▲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培育农业新质样本。助力伊豪合作社打造国内首个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实现了从耕种到田间管理、采收、运输等环节的全程无人化,亩均减少人工费用1070元,总成本降低52.2%,有力促进本地传统蔬菜种植业转型升级。承办全国首例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现场观摩会议,邀请全国各地60位农业专家共同见证国内首款白萝卜无人采收机器人首次生产性应用作业,创造了全程无人化作业典范,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伊豪合作社智慧农机进行无人自动耕种

▲国内首款白萝卜无人采收机器人首次生产性应用作业
下一步,团旺镇将紧紧围绕市委“11349”工作思路和“突破提升年”部署要求,聚焦镇域经济提升、乡村振兴突破、基层治理增效等重点工作,在改革中谋发展,全力打头阵、当标杆、作示范,为全市加快突破发展作出团旺贡献。
一是锚定改革风向标,创造“稳而进”的发展动能。
全镇上下甩开膀子招大商、引项目,通过以商引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聚力推进核电上下游产业配套,创新“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服务,设立7个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提升服务质量。重点做好烟威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厂址、沿途输电线路勘探及五龙河淡水取水工程管线施工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争取早完工、早投产。结合镇域资源,对光山民营工业园和原中荆乡驻地工业聚集区的闲置厂房、土地“腾笼换鸟”,做活餐饮、住宿、场地租赁、物业管理“一条龙”配套服务,全要素打造“核电商业圈”。
二是唱响改革主旋律,谱写“和而美”的城镇乐章。
以“团解心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创建为抓手,健全完善村庄精治工作体系,依托建设“联合党委—联建村—街巷”三级治理体系,吸纳优秀党员、干部等担任“街巷长”,搭建“民生议事堂”平台,联动抓实信访矛盾化解、社会风险防控等工作,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发挥光山村龙头带动作用,深化村庄孝德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道德积分、有礼评分工作制度,开展家家户户亮家风活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片区村庄蔚然成风。
三是深耕改革试验田,构建“优而特”的共富样板。
围绕乡村振兴“红旗村”——光山村,打造“核”兴共富乡村振兴示范片,与浙江省建科院等单位建立合作,高标准推进发展区建设规划,以光山村为中心区连体拉长旅游产业链,将片区内各村庄资源串点成线,发展集“休闲+采摘+研学+观光”的乡村特色游,并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共富产业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光山玻璃大棚、东马龙大蔬菜基地、云南、中东特色瓜果种植、中西无人智慧农场等规模产业的管理运营,推动区域农业产业连片发展、规模经营,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