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市姜疃镇坚持以“六He”乡村振兴区域品牌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通过文化赋能立足“三点”、提升“三力”、推进“三创”,让传统非遗焕发时代生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姜疃镇入选全国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省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典型案例、省特级文化站。

聚焦“原点”,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建立“镇村联动+专家指导”非遗普查机制,组织40余名镇村两级老干部组建专项工作组,广泛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普查,同步推进非遗项目数字化建档工作。以四级非遗传承体系建设为抓手,完成花饽饽、胶东大鼓、秧歌戏曲等7个门类253名代表性手艺人的信息采集与分类评估,实现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据库动态更新率100%。激活“高点”,引进专业人才智慧。深化“校地合作+名家领航”培养模式,与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等高校共建非遗人才工作站和实训基地,聘请10名莱阳籍省级传承人担任顾问,聚焦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等领域,常态化开展讲座、专题培训等交流活动15次,推动本地非遗传承团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强化“支点”,激发传承人才活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举办非遗文化周、“每周三·非遗传”等主题活动50余次,为传承人提供展示技艺、销售作品的机会;加大经费支持、奖励扶持力度,对在非遗传承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传承人,授予“优秀非遗传承人”等荣誉称号,推荐非遗作品参加央视《山水间的家》等大型文旅节目录制,激发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阵地建设,提升“硬实力”。依托莱阳乡村振兴赋能中心邻里广场、四点半课堂、凤山书画院等特色阵地,流动设置“读、赏、玩、逛”一体化非遗传习所,常态化举办“指尖技艺”课堂30余次;精心打造特色文化项目“花漾集市”,分区展览展示剪纸、皮雕、葫芦烙画等20余种非遗手工艺品;将非遗实践融入文化教育,在中小学高标准打造鲁绣、书法等非遗课堂,累计培训学生2000余人次。聚焦传承,提升“向心力”。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建立倪翠萍、刘仕芹等非遗传承人孵化工作室,采用线上教学、成人夜校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技艺学徒。吸纳新媒体人才组建非遗传播联盟,组织省、烟非遗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30余个,开展直播带货培训23场,孵化青年传承骨干12名,学徒留存率提升至90%,非遗项目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10万次。融合发展,提升“焕新力”。创建非遗研学融合发展机制,将非遗文化展示与社团课程、公益教学、活动实践紧密结合,依托森北营地精心设计“非遗手造+生态研学”路线5条;搭建非遗研学实践平台,与新华书店、神墨教育等机构合作,策划开设非遗手作课程9项,年授课人数超8000人次。

创意赋能文旅融合。建立“非遗+文旅”融合开发机制,重点实施“濯村浪漫樱花”IP拓展计划,创新开发“姜小龙、姜小樱”系列文创产品,系统规划非遗主题沉浸式旅游线路,将鲁绣、花饽饽、葫芦烙画、漆扇等11项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景区实景展示;组建姜疃镇民间艺术团,常态化开展英歌舞、大秧歌、南北非遗展演等活动20余场次,成功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空间,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达98%。创业培育增收渠道。依托乡村振兴赋能中心“七点创客”平台,组建由恒旺农业、飞鸿文化等11家单位构成的非遗创业联盟,搭建“多彩姜疃”线上微店及直播电商矩阵,系统实施非遗技艺创业孵化工程。去年以来,累计开展麻绳编织、胶东花饽饽制作等特色技艺培训150余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200余款,带动200余名农闲妇女实现人均月增收800元。创新构建传播体系。统筹整合镇域文化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传播体系,联合市文化馆、志愿者协会推出“非遗文化月”、“匠心传承季”品牌化文明实践项目;入驻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组建10人专业短视频制作团队,精心策划制作“我们的节日”非遗系列短视频50余期,相关经验做法被《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省市级主流媒体宣传推介50余次。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