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市市场监管局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坐标,创新打造“建机制、严保护、造氛围”三维协同体系,通过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构筑知识产权保护屏障、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形成知识产权工作“预防-保护-转化”一体化服务格局。2024年市场监管案件执法能力综合评估位居烟台市第一,办结知识产权案件57件,案件办结率达100%,销毁侵权商品4.3吨,商业秘密案件在烟台市率先破题突破,完成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案件1件,协助企业规避海外市场风险3项。

一、“建”字当头,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一是保护机制全链构建。加强知识产权顶层制度设计,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出台《莱阳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施方案》,统筹建立跨部门线索通报、案件协查、联合执法等机制,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保护格局。去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3次,协查案件10余起;实施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改革,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9%。二是协作格局多维拓展。创新“跨域联动+政企协同”保护模式,深化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打破国内、市内区域界限壁垒,与河北省大名县市场监管局、鸡泽县市场监管局、招远市市场监管局签订知识产权跨区域协作协议,与武汉市硚口区市场监管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多位一体工作格局。去年以来,跨区域协作查处侵权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8.5%,平均办案周期缩短至33天,依法移送“龙口粉丝”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侵权案件线索1起。三是保护网络全域延伸。实施基层知识产权服务阵地建设工程,建成“1+13+N”三级服务网络,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个,依托市场监管所建立基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室13个,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1个、知识产权服务中心1个。截至今年3月,累计服务创新主体160余家,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同比增长16%,知识产权维权请求响应时间缩短至平均48小时内。

二、“严”字托底,构筑知识产权保护屏障。一是严打侵权护创新。以“零容忍”态度形成严保护高压态势,开展“蓝天”、“铁拳”、“守护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保护”等知识产权专项行动10余次,会同检察院、公安局同步推进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会商、违法线索联控工作。2024年,办理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案件5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件,办结商标侵权案件54件,“从严打击”执法震慑效应持续彰显。二是严新机制破壁垒。聚焦商业秘密案件“取证难、定性难、闭环难”问题,创新采用“全链条+数字化+协同化”三位一体严标准取证模式,对涉案行业客户信息流动实施全链条动态监测,结合侵权方客户名单与原企业重合率异常数据,联合滨州博兴、浙江义乌等市监部门协同固证,为案件办结提供保障。去年以来,成功查办某涂料生产企业商业泄密案,为企业挽回损失20余万元。三是严防共治筑体系。创新“科所队联动”机制,发挥市市场监管局科室统筹研判线索指导、基层所网格化属地监管、执法大队精准攻坚大要案优势,联合公安、技术机构建立“侵权线索双向推送”平台,构建案件交办、证据互认、执法协作“三同步”机制。在查处假冒正泰双电源自动开关案件中,基层所摸清涉及侵权产品小区情况,执法大队突击查扣侵权商品,市市场监管局科室同步对接权利人固定证据链,联动公安启动行刑衔接程序,72小时内完成涉案人员刑事拘留及侵权商品溯源,为其权利人企业挽回100余万元经济损失。

三、“宣”字贯穿,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一是宣传进机关。充分利用机关电子屏、公众号等平台,循环播放知识产权宣传标语,发放知识产权宣传册,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提升机关干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业能力水平。去年以来,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充电提质’专项培训10余期,培训干部800余人次。二是宣传进企业。在预制菜、化工等产业园区建立“宣传联络员”机制,针对中小企业“不懂维权”、外向型企业“不会防控”的痛点,组织由执法人员、知识产权专家组成的“护企宣讲团”,深入走访重点园区帮助企业应对侵权纠纷风险32次,形成“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已为12家重点企业制定个性化保护策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0余个,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发生率较去年同期下降80%。三是宣传进市场。打造“日常监管+重点时段”双轨宣传机制,结合知识产权万里行、实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文件精神,在小商品批发市场、莱阳商厦等重点市场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培训活动5场次,覆盖商户200余家。四是宣传抓节点。创建高效节展服务护航体系,在梨花节、樱花节等重大活动设置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站,现场开展展会知识产权宣传、执法行动,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商贸活动协同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放宣传资料200余份,接受咨询100余次,展会期间实行侵权投诉2小时内响应处置机制,应急处置侵权投诉6件。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