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这些美食都是前人实践经验与当地食材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就如我们龙口海边独有一种拇指盖大小的蛤蜊(龙口人都叫它小蛤,也叫海瓜子),这种蛤蜊最佳的吃法就是做蛤蜊面。

记得我来龙口第一天的晚上,师父在海边一个渔村居住,他领我去他家,师娘那晚做的就是蛤蜊面。那蛤蜊面汤味道鲜美,混合着韭菜的清香,我吃了一碗又一碗。
我认为味道的记忆是最强大的,当你被一种味道击倒,它永远就是你心中那个最美的情人,会让你一辈子无法割舍。
那晚上的蛤蜊面鲜味钻入我骨头,手里扒着小蛤蜊壳,把那一丁点蛤蜊肉放在嘴里,好吃得简直停不下口。
我问师父,师娘用什么佐料把这普通面做得这么好吃。师父笑了笑说是“秘密”,倒是师娘笑呵呵地说:“没什么调料,主要这小蛤是咱们龙口当地海边生长的,旺活,好吃。”
师父补充说:“做蛤蜊面就得用咱龙口蛤蜊,其他地方的蛤蜊不鲜溜,咱龙口海边水凉,还是混合水,生出的蛤蜊属于特殊品种。”
后来我在青岛、大连、秦皇岛等地也吃过饭店做的蛤蜊面,的确没有龙口蛤蜊面味道鲜美,看来好的食材才是美味的关键。
可惜近几年,海边的蛤蜊越来越少,想吃蛤蜊面这种美味也成为一种奢侈。
我老家在鲁西南,那里只有连绵不断的群山、苍劲翠绿的松林,要想看见大江大河,只有在梦里实现。有一次,学校组织勤工俭学,老师顺便领我们去一座大水库旅游一番,当时看到水库,感觉真宽阔啊。
那时,大海是我向往的一个梦,估计上天知道我的这个梦想,他老人家一高兴,就让我成年后一直住在龙口的海边,与大海为伴,还娶了海边的女人。
记得1984年,我第一次在龙口过夏天,周末闲来无事,伙计喊我一起去洗海澡。在明朝大将军胡大海后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能看到海水里蠕动的海参,还有长着大钳子铁脚的蟹子。那里水质干净,清澈透明,能一眼望到海底的礁石。奇形怪状的礁石上长着好多牡蛎。有个老渔民,拿个酒壶喝上口酒,用小刀把礁石上的牡蛎挖下来,将牡蛎肉直接放到嘴里当酒肴生吃,我好奇地也尝了一口,的确味道鲜美。
那天,当地一些渔民还教我们在海边的沙滩里挖蛤,我们用手就挖了一脸盆旺活的蛤蜊。渔民见我们这些外地年轻人都光着脊梁,好心劝我们穿上衣服,以免被毒太阳晒伤皮肤,但我们都当成了耳旁风。晚上回去,在宿舍煮蛤蜊、小螃蟹等海鲜大吃一顿后,往床上一躺准备睡觉时,突然感觉后背火烧火燎地疼,原来,背上脱了一层皮。
看来,大海是让我这个山里长大的人一边品尝美味,一边品尝皮肉之疼呢。
如今,我们不仅希望自己和家人、亲朋好友都健康,也希望海里那些仍然眷恋龙口故土的海蛤蜊也能健康地活着,期盼蛤蜊的子子孙孙繁衍兴盛。(李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