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天打捞59艘渔船、年装机能力超200万千瓦(机位数超230台)、获国家专利62项……近年来,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扛起应急抢险救捞职责使命,向海图强激活“蓝色引擎”,着力推进应急抢险打捞和综合海工队伍建设,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迎风战浪
执行救助打捞任务14起
2024年9月,2411号超强台风“摩羯”先后在海南和广东沿海登陆,此次超强台风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破坏力极强。作为中国北部海域唯一一支国家专业应急抢险打捞和综合海工队伍,烟台打捞局通过部署大功率专业救捞船舶参与防台值班值守,严密关注超强台风“摩羯”动向。

“这次的应急值守,我们派出的“德渼”轮成功抵御了超强台风‘摩羯’的冲击,并在遭遇32.9米/秒实测风速的情况下,完成了科学防范和科学抢险的救援任务。”烟台打捞局打捞业务开发中心业务总监所吉明介绍,2024年烟台打捞局共组织船舶参与台风风险预警及风险防抗工作143艘次。


除台风预警及风险防抗外,烟台打捞局还聚焦重大应急处置、保障任务,从“辽营渔26661”轮重大搜救打捞到唐山海域“永泰2222”打捞清障,再到曹妃甸中心渔港渔船清障,2024年,烟台打捞局共执行救助打捞任务14起,救助遇险人员7人,救助船艇1艘,打捞沉船63艘,抽油及清除溢油108.1吨,有力消除重点水域安全隐患,保障辖区海上安全和海洋环境清洁。
逐“梦”深海
推动蓝色经济创新发展
在黄海冷水团海域,“深蓝2-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正在养育繁殖冷水三文鱼,该网箱是我国目前为止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其中,“深蓝2-2号”的海上拖航安装工程正是由烟台打捞局负责实施。

受季节变化影响,养殖网箱需根据水温波动和冷水团的起伏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升降自如。然而,这一功能的实现面临一项关键挑战:网箱与水下锚链必须避免缠绕。为此,烟台打捞局“深蓝2-2号”拖航安装项目组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在国内首创“锚链在726KN大张力状态下连接的工艺工法”,并成功应用于实际作业中。

“根据新的工艺工法,有效地减少了我们的作业时间,从原本的16天的工期,实际只用了5天左右。”“深蓝2-2号”拖航安装项目组作业总监李振伟介绍,该工艺的成功使用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网箱拖航安装总承包是烟台打捞局优化打捞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省内推动蓝色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烟台打捞局还充分利用国家专业应急抢险打捞队伍的优势,在海洋牧场建设、平台拆除和海管后处理施工、海工膨胀弯预制及海上安装等领域勇于探索、深耕细作,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海工向“绿”
减排二氧化碳447万吨
近期,位于莱州湾海域的我国首个大规模桩基固定式深水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烟台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总规划面积约6.4平方千米,由121个光伏子阵组成,最远距离约6.2千米。该项目上部网架陆地拼装、海上整体运输和安装等工程均由烟台打捞局完成。

“该项目作为我国首个大规模桩基固定式深水海上光伏项目,是山东省首批竞聘的10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中水深最深、建设难度最大、开发条件最复杂的场址。”所吉明告诉记者,随着项目首批成功并网发电,项目也将争取成为山东首个全容量并网发电海上光伏项目。

向绿而行,是时代的呼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近年来,烟台打捞局积极拓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项目,海上风电运维工程份额连续扩大,风电安装总承包业务区域也不断扩展。
截至目前,烟台打捞局已累计参与建设山东半岛南、昌邑、大连庄河、渤中、辽宁等11个新能源项目,安装风机265台,装机总功率近200万千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47万吨,年产能达到20亿元以上,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向“绿”而行看海上。从应急抢险打捞到综合海工建设,更多澎湃动能从“深蓝”蔓延开来,推动烟台打捞局逐步形成以救助打捞为主业,以海洋工程、油田服务、海上风电、特种运输、潜水服务为支柱产业,以船舶与模块修造、航海教育、港口经营为辅的专业化产业布局。
“我们很高兴能获得2024年度‘突破芝罘’杰出企业荣誉称号,对我们来说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激励。”所吉明表示,未来,烟台打捞局将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救捞处置能力,推进渤海、南海等地海上油田建设和新能源项目,着力国内一流的大马力拖轮和工程船的建造工作,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塑造发展新优势,为“突破芝罘”高质量发展筑牢海上基石,贡献烟台打捞力量。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