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项目一期将全面启用。
该项目以“科技赋能、服务聚合、产城融合”为特色,打造集消费体验、产业升级、城市地标于一体的汽车产业新生态。
3月17日,记者在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店面装修工作,为正式启用做最后的冲刺。

新能源汽车+传统车型
汽车产业集群扩疆升级
今年,在众望所盼中,烟台汽车产业集群再度扩疆升级:一座集聚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车型矩阵的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将全面启用,可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购车需求。
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项目位于机场路以东、通洋路以西、通二路以南、金盾加油站以北,占地约152.5亩,总建筑面积8.7万㎡,整体项目采用钢结构、以A级标准进行建设,打造集销售、维修、改装、汽车文化于一体的商业服务圈。
“项目分两期工程,一期已于去年12月底竣工交付,目前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各入驻品牌4S店正在紧张装修,部分门店已初具规模。”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管理委员会主任丛皓介绍,一期工程预计将于今年4月中旬完工并全面启用,二期工程计划于12月竣工交付。
从目前入驻的品牌来看,可谓“多而亮”。项目一期已吸引小米、零跑、小鹏、日产、领克、比亚迪、特斯拉等7家品牌入驻。二期拟引入福特、传祺、长城、昊铂、理想、蔚来、问界等品牌,形成覆盖主流新能源与传统转型车企的完整矩阵。

“从一期项目入驻品牌来看,非常有特色,汇聚多个最大规模和烟台‘首家’。”丛皓介绍,小米旗舰店是烟台首家小米汽车交付中心,比亚迪旗舰店是青烟威最大规模的新形象旗舰店,东风日产旗舰店是山东首家、烟台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转型店……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集聚,可满足消费者购车的多种需求。
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重构汽车消费新场景
众多知名品牌齐聚的背后,得益于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的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及贴心服务。
作为汽车销售科技文化城,一头连接品牌商家,一头连接消费者,只有以需求为驱动,做好两者的服务,才能实现1+1>2的倍增效应,实现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
“厂家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烟台市汽车商会副会长、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孙洪国告诉记者,由于深耕汽车产业近30年,他们深知每个品牌厂家对4S店面的层高、面宽、进深都有自己的要求,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将客户需求前置,根据设计规划进行量身打造,所以项目招商非常顺利,有些厂家来访一次,便敲定了合作。
“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将彻底解决传统‘汽车一条街’充电设施不足、空间设计落后等问题,以‘购车—挂牌—维保—充电’全周期服务为核心,推出多项革新举措,打造辐射胶东半岛的新能源服务标杆。”孙洪国说。
为方便消费者停车,项目还规划设计了专用停车场,“消费者停车后,可步行一站式逛新能源汽车品牌店。”孙洪国介绍,目前,项目二期正在进行基础施工,预计年底主体竣工。整个项目建成后,将配置18家品牌4S店及交车、维修中心,并创新布局汽车主题公园与森林步道,融合科技展示、科普教育、汽车文化等业态,构建“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圈。
政企协同提速
激活芝罘产业新动能
走在项目现场,孙洪国感慨颇深,作为项目指挥长,他见证了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的成长过程。
为加快区域产业转型更新步伐,盘活汽车营销相关产业经济链条,依托勤河两岸综合整治改造,2024年,芝罘区全力打造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项目,助推中心城区汽车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2024年6月1日开工建设,2025年4月中旬全面开放运营,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座汽车科技文化城在这片土地上拔节生长。“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办证,项目加速度的背后是芝罘区委、区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孙洪国感慨道。
正如孙洪国所说,芝罘区有关部门深扎项目一线,全力做好贴心服务,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项目地块挂牌出让全部手续,安排专人服务指导投资方、施工方,用时18天完成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助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芝罘区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实际成效。
对于新能源汽车4S店而言,大功率充电桩是“必需品”。当得知项目需求后,芝罘区对周边配套进行了升级改造,优化硬件支撑,引入电力专线为项目配备强大电流,满足各大新能源汽车商家的需求,在有的充电桩处,只需充电7分钟,续航便可达到500公里。
对于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的即将开放,商家充满了期待。“新形象旗舰店更为宽敞明亮,并对功能区进行了细分,消费者可以在展厅内一站式体验所有车型,体验感更佳。”比亚迪烟台太古店销售经理柳杰介绍,他所在的4S店将从机场路搬迁至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店面焕新升级的同时,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锚定绿色未来,驱动城市增长。烟台汽车科技文化城的启幕,将填补烟台新能源汽车综合销售服务平台的空白,更能带动汽车科技与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产业的蝶变升级,预计年营业额达50亿元以上,创造税收1200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1300人就业。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