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万物复苏。走进回里镇西回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无土栽培西红柿基地,近30亩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繁忙景象:暖阳透过温室大棚的薄膜,将一簇簇洋柿儿藤蔓染的碧绿透亮,党员志愿者们协助农技大叔,悉心地为柿苗们进行着吊蔓作业,指尖轻捻间,编织着西回里村乡村振兴的鲜活新篇章。
不用土种洋柿儿?新技术让村民开了眼
基地内,一株株柿苗扎根特制基质——由农家肥、蚯蚓粪与营养液科学配比形成的“立体营养库”,构建起隔绝土传病害的生态“安全岛”。合作社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高温杀菌处理技术,彻底阻断土传病害,配合大棚温控系统和滴灌设备,让植株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这项集成无土栽培、绿色防控、循环农业的复合型技术,展示着现代农业“魔法”:亩产稳定在8000斤以上,且西红柿甜度更胜一筹,无需农药呵护,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跨越。话语间,技术人员随手摘下一颗“明星”产品,让志愿者们品尝:“咱这洋柿儿直接啃,从根到果都不用洗,不打任何农药,绿色!健康!无污染!高品质!”

大棚“档期”排的满,家门口算起丰收账
约30亩的种植面积,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宛如一个个绿色的聚宝盆,源源不断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通过科学规划的大棚压茬接续种植,合作社实现“月月有鲜果,四季不断供”,当前田头收购价稳定在每斤12-15元,仅一季亩产值就超10万元,而且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进一步保证了消费者能够随时品尝到科技赋能的成果。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务农就业等分配机制,使村集体既能获得“三金”落袋的喜悦,又可以帮助赋闲百姓在村务工得收益。

党员带头领着干,“土专家”带出“新农人”
“支部领着群众干,党员做给百姓看”是西回里村获选“乡村振兴先进村”的发展密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村党支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专业能人”模式,引入农业技术能人,同步搭建党员培训实践课堂,邀请农技能人“一对一”教学,逐步培养懂技术、有新想法的“新农人”。这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实践,不仅让党组织作用发挥在田间地头,更催生出了“变形记”——把党员训练成了技术大拿,把种菜能手吸收入党,如今的大棚成了“培训班”,引得邻村都来看成果,学经验。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