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卜内门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不太了解,但提到“多乐士(DULUX)”牌油漆,想必知道的人一定很多。“多乐士”就是卜内门公司旗下的产品。
英商卜内门洋碱有限公司曾是世界五大公司之一,在英国有工厂300多家。1900年,在上海设立了驻中国总公司,之后,又在天津、烟台、青岛、汉口、广州、厦门等13个大中城市设立分公司,联号遍布全世界。其中国公司做进出口生意,经营种类繁多的化学品和药物,业务与肥皂、纯碱、玻璃等制造工业有密切关系,农产品、化肥、杀虫剂进口数量也不少。他们除经营自己公司的产品外,还从中国出口植物油、蛋品、薄荷、樟脑、矿砂。20世纪初,卜内门公司几乎独占了中国的纯碱市场,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经营的顶峰。

进驻烟台,占据优势位置
1909年,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进驻烟台,在今海关街东海关税务司公署北侧,建成二层办公楼一栋、碱库一栋,建筑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
卜内门公司建筑为二层,坐西朝东,石木结构,外墙为本地杂色黄岗岩,房檐仿木榫状,三层青砖台阶式叠加,与南侧东海关税务司公署建筑风格一致。大门居中,窗户为平开式;门楣之上为白色大理石牌匾,上面刻有中英文公司名称。从东门进入建筑内,有一个过道,从西门出去,正对着碱栈的库房,库房高大宽敞,约有两层房屋高,四面坡、大屋顶。为了进出货物方便,特在库房北侧开设一个大门。门前曾有一条马路,叫码头街,可以直通海关码头;库房距离海关码头不足20米,货物上岸后可直接运至碱栈库房。
1909年2月,卜内门公司在《渤海日报》刊登广告:“公司开设上海历有多年,久已驰名。今特设分行于烟台新关大街西首,向北门面,有招牌为记。专售各种洋碱,价值公道,以广招徕,赐顾者请移步到本行接洽可也。”
纯碱也称洋碱,是制造玻璃、洗涤剂和肥皂的基本原料。在此之前,我们国内使用的一直是用猪胰、猪油与草木灰混合、制块制成的“胰子”。有了纯碱后,可以大批量生产玻璃、肥皂等产品。
垄断市场,销售周边各地
卜内门公司的化工产品种类比较多,涵盖当时工业、商业、生活等诸多领域。其宣传文案中写道:“烟囱峙处,皆能供给。不论何种实业所需之纺织、玻璃、自来火、漆、硝皮、墨、肥皂、电木、染色、香烟、橡皮、纸等工业化学用品,本公司皆有现货供应。并为主顾便利采办起见,于各重要城市乡镇设立分行或经销处,如蒙赐顾或索说明书,均当迅速办理寄奉”。
1892年,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其产品所需的玻璃瓶全部从日本进口,运输时间长,破碎率高。因此,张弼士决定自己成立玻璃瓶工厂,主要原料“就近可以取沙采石”,辅料是纯碱。当时烟台本地不产纯碱,只能进口。卜内门公司进驻烟台后,纯碱供应问题得到解决。
1916年,威海人李东山在烟台创办玻璃料器厂,大量使用英商卜内门公司的纯碱,生产成本下降。1927年,李东山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并购了张裕玻璃厂,成为胶东主要的玻璃器皿生产商。
肥皂早期称洋皂,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洗涤用品,其主要原料也是纯碱。1921年,由李子明、李子让、曲祥臣三人投资5万元银洋,在杆子市街(现掖平街)成立了烟台源成泰香皂制造厂,生产“全鹿”牌罗锅香皂,结束了肥皂依靠进口的历史。

1921年,源成泰香皂厂商标广告
烟台开埠初期,德商在烟台也设有洋行,推销德国生产的染料。1907年,牟平商人张颜山在北大街中市路南开设“泰生东”染料庄,独家销售德国“狮马牌”染料,垄断了山东一带的染料市场。1910年,在济南、青岛、上海、哈尔滨等地建立分号。卜内门公司觉察到化工产品在北方市场的巨大需求后,加紧布局,先后在天津、青岛、烟台成立分公司,拓展业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运中断,中国国内染料奇缺,价格飞涨。张颜山利用囤积的存货,大赚一笔。随后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市场,成为卜内门在北方主要的竞争对手。
为了牢牢控制市场,卜内门公司采用区域独家经销策略,利用本地商家的人脉,加上海运便利和库存的优势,快速占领周边市场。1923年,卜内门将烟台周边的文登、荣成、海阳、莱阳、沙河以及大连、奉天、安东一带销售该公司产品的独家销售权交给了烟台成吉祥号。成吉祥号杂货铺开设于北大街,经理刘策卿,家住奇山所东庄,在烟台拥有多处房产。该商号以经营绸缎为主,兼做日用百货、五金制品等。刘策卿派人四处推销,利用独家销售优势,很快占据了胶东、东北一带的化工产品市场。
卜内门烟台分公司业绩快速提升,引起了总公司高层的关注。1932年9月,卜内门公司经理贺加斯(W.A.Hogarth)来到烟台;1935年8月29日,英商卜内门总经理来到烟台,“视察本埠卜内门营业情形,并拟将碱料与肥田粉两种出品之销路,加以比较”。为联络感情起见,该经理来烟后即去拜见烟台特区行署专员张奎文。为示友好,当日下午张奎文派闻翻译官代往答拜。傍晚,卜内门总经理在芝罘俱乐部宴请烟台中外各机关领袖,以联络感情。
20世纪20年代后期,青岛市场的业务发展很快,烟台公司归属青岛卜内门公司管辖。1925年,一位年轻人从青岛卜内门公司来到烟台。他就是梁善川(梁浩池的堂弟)的女婿常子华。1946年,常子华升迁为青岛卜内门公司副经理。
2019年12月,常子华的儿子常一诺(旅法画家)来到烟台,在卜内门公司楼前驻足凝望。他回忆道:听父亲讲,由于业务需要,他经常往来于青岛与烟台之间。

1920年,根据北洋政府交通部命令,烟台俄国邮局被关闭。之后,局长温格拉斯(J.M.Weinglass)没有回国,在烟台一直滞留至20世纪40年代。在这个时期,他的女儿E.Weinglass也在卜内门公司工作。
烟台卜内门公司华人雇员张容庵,黄县人,是早期的中国红十字会会员。
中国化工行业起步晚,化工产品市场一直被卜内门公司所垄断。范旭东(1883-1945年),湖南人,中国化工实业家,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他积极投身实业,1920年,他创建天津“永利制碱厂”,结束了卜内门在华的垄断地位。
然而,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给永利制碱厂制造困难,并多次进行威胁和破坏。尽管如此,范旭东经过努力,最终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并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
在卜内门与永利公司的商业大战中,卜内门烟台分公司也参与其中。他们以极低的价格,向天津发运了大量的化工产品,以冲击天津市场。经过一番残酷的明争暗斗,永利制碱厂终于战胜了卜内门,至1927年,年产量已达到13400吨,打破了卜内门的垄断地位,还迫使其签订了在日本代销“红三角”纯碱的协议。这一胜利,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拒买洋货 卜内门遭遇抵制
1925年5月,上海、青岛等地日本纱厂的工人发起大罢工,5月30日,上海2000余名学生在公共租界进行演讲,支持工人罢工,英国巡警向学生们开枪,打死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各地工人、学生、工商业者走上街头,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
烟台社会各界也自发成立“抵制洋货”组织,烟台商会还制定了抵制和惩罚细则。在校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到港口、码头、洋行、货栈等处严密监视。6月24日,学生们在北码头发现有4名苦力肩扛着印有“卜内门”字样的麻袋,往东而行,他们当即跟随监视。苦力发现后,恐被学生查获,便躲进东山内地会学校内暂避。学生们怎肯罢休?他们查到麻袋里装的全部是糖,他们分析,学校不可能买这么多糖,可能是某个商号私下购买的,遂报告商会,给予没收;南大道某商号订购卜内门的碱料70余包,用货车载回号中,途中被学生们发现,跟随到商号中,该号主担心被发现,始终不敢卸货。在学生们的催促下,不得已打开麻袋包验看,果然是卜内门的碱料。学生们随即索要订货单据等证据,最终这家商号受到罚款的惩处。卜内门公司对此也无可奈何。
20世纪20年代的烟台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卜内门公司栈房的位置,以及西面山墙上的“蛾眉月”商标广告。
卜内门洋碱公司旧址,至今有115年了,现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栋建筑见证了烟台开埠后英商卜内门公司在烟台经商的历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冷永超)
(感谢常一诺、魏春洋先生提供资料)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