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姜疃镇“串珠成链” 绘制乡村振兴共富共美“新蓝图”

梨乡莱阳 2025-02-28 14:00

  近年来,莱阳姜疃镇以濯村樱花游为发力点,整合辖区内村庄旅游资源,以点带线、串线成面,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新赛道,积极推动“绿水青山”价值向“金山银山”经济转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姜疃镇先后获评“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山东精品旅游研学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国内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

  一、以系统思维,勾画全域旅游蓝图。

  一是高位推动,推进全域规划。大力实施文旅兴镇战略,创新“三个一”工作机制,建立“旅游联建工作小组”,全力打造“姜小樱”文旅IP;编制《姜疃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姜疃镇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形成旅游规划、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多规合一”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供需要素匹配计划,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6名,涵盖土地托管、农副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养殖等多个产业项目,推动企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效衔接。二是立足特色,推进串联延伸。构建以濯村3A级农业综合旅游区为龙头、五龙河为轴线,形成以乡村特色旅游为核心、鲁花工业旅游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格局,打造“樱花浪漫之旅”、“宝儿山休闲采摘”、“森北营地植物研学游”等精品线路,建设户外闯关、一座树的美术馆、休闲露营区、无动力儿童娱乐等研学节点70余处,相关做法被新华社、央视影音、学习强国等国字号媒体刊发报道30余次。三是以文促旅,弘扬文化魅力。规划“非遗+旅游”文化消费新场景,创排非遗精品节目,策划“非遗大比拼”等特色活动,组织大秧歌、京剧、书画等本地民俗表演,依托乡村振兴赋能中心设置鲁绣、花饽饽、葫芦烙画等非遗展示体验区,开展线上线下非遗系列特色课程150余场,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与传承,获评省特色文化站。

  二、以资源整合,夯实旅游发展保障。

  一是擦亮山水底色。推动省级美丽乡村全覆盖,常态化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试点,持续优化乡村风貌,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烟台市级美丽乡村一类村庄12个;打造西山走廊、五龙河畔等7条风景线,种植绿化苗木4万余株,实施水质提升、绿化亮化等工程,完成河道治理3.1公里,新建河道护砌6.2公里、大桥4座,为“美丽经济”释放活力奠定基础。二是汇聚人才动力。依托赋能中心“七点创客”引进山海鲸策划、好奇魔鱼科普研学、烟台时野文化合作等企业,成立跨界融合“产学研游”发展联盟,回引青年创业人才7名;与鲁东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创业实践基地,成立姜疃镇民间艺术团,开展旅游景区、民宿业务培训20余次,培养民间艺术人才270余人,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依托乡村振兴赋能中心打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游客休息室、游客服务大厅,为游客提供热线电话、充电等便民服务;打造“儒行·乡舍”高端民宿、西山木屋特色民宿,新增免费停车点11个,停车位扩容至5000个;打造实景指挥应用场景,实现全域旅游24小时远程实时监控,制作发布停车、NPC打卡、创意游园等旅游攻略10余个,精准提升服务水平。

  三、以融合发展,叫响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研学旅游深度连接。以“节会+研学+露营”模式赋能共富新型发展链,连续举办10届濯村樱花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380余万人次,每年带动300余户老百姓家门口就业,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创收3000余万元;创建森北营地,植入美学露营、特产夜市等夜间消费业态,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赋能研学旅游快速发展。二是产业链条深度拓展。发展宋格庄草莓采摘、莱阳梨膏熬制等经济业态,深挖五龙河鲤鱼、莱阳芋头等本地美食,推出“乡村美食大宴”;建设线上+线下购物平台,开发“姜小樱”、“姜小龙”吉祥物文旅伴手礼,常年设置花饽饽、预制菜姜疃好物展销区,通过直播预售集中销售上夼油桃、五彩玉米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近万吨。三是宣传推广深度推进。统筹“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在省、烟主流媒体常态化推荐,创建视频号、抖音号,发布文化旅游短视频20余条,对接烟台市文旅局、旅行社协会及网络达人,开展线上直播、线下宣传活动。去年以来,央视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聚焦秀美姜疃,濯村景区、森北营地等频繁出圈,成为彰显莱阳乃至烟台地域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