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冯格庄街道聚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引进新力量打造新形态、举办惠民生解民意活动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助力农业农村向现代化迈进。
一、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施科学高效治理之策。
一是“线”、“面”结合,建立四级联动工作制度。打造“街道—区—片—村”常态化沟通机制,将辖区内33个村庄划分4个区12个片,组织区片长定期入村调研指导,破除街道与农村工作壁垒,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效率。截至当前统计周期,农村年度计划任务按期完成率达98.52%,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单办理实现群众满意度100%,形成“事事有回音、件件抓落实”的闭环管理体系。二是“点”、“块”联动,持续推进网格化治理。将辖区农村划分为33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1名,建成实践所1个、实践站33个,发挥网格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借鉴“枫桥经验”在网格中矛盾化解,实现服务全覆盖、诉求无遗漏。网格化治理推行以来,已成功解决文化生活、卫生健康、产业发展等领域群众关心问题3184个,有效避免基层矛盾升级。三是“内”、“外”互通,建设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组织村书记赴临沂、泰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推动3名驻村第一书记下沉一线,整合资源助力村庄发展。石桥泊村、西官庄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下,党员志愿服务队分别新增3人和5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引进新力量打造新形态,走激发产业活力之路。
一是搭乘电商快车,拓展市场版图。创新“电商+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开发电商平台潜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重点打造朱家埠村粉条产业“社区团购+大户联营”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流通,销量较去年增长13.79%;推动中小埠村“釜山88”圣女果、瓦屋庄小米等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形成“一村一品”电商发展格局,实现7个全新销售区域成功布局,有力推动市场版图持续拓展。二是借助企业引擎,驱动产业融合升级。推行“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辖区龙头企业资源,借助裕益顺(烟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建立“种植+加工+网销+物流”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链条化发展。去年以来,指导咸家庄村与奥峰食品、兴润食品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通过引进技术人才、优选品种、规范种植,实现红薯亩产突破2000斤,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三是高举合作社旗帜,凝聚发展向心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整合资源要素。指导咸家庄村红薯种植合作社与高校院所合作搭建“政校企”创新平台,成功注册“瓜娃子蜜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指导蜡树庄村与马岚村联合创办华琴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与莱阳市中山食品公司合作发展800亩黄桃种植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推动实现黄桃亩产6000余斤,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举办惠民生解民意活动,入村民安居乐业之心。
一是筑牢安全健康防线,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通过组织街村干部专题学习、发放安全生产明白纸和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推动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安全生产明白纸3000余份、800余份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条幅30余个。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组织石桥泊村第一书记协调莱阳市中医医院开展入村义诊活动,为100余名村民提供现场诊疗服务,有效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二是丰富文化惠民活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创新文化活动组织形式,精心策划春节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邀请于振考、姜维元、宋文卿等6名书法家在东官庄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现场创作春联200余副、福字300余副,让传统文化走进乡村、融入生活,推动传统文化进乡村。三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创新环境治理模式,与莱阳市嘉丽物业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将33个村庄的垃圾清运纳入专业化物业服务范畴,通过更新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优化清运流程,全面提升农村垃圾处理效能;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