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照福运 歌舞庆丰年
最新数据显示
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相关话题
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热度飙升
1000万+浏览量火热出圈


渔灯节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
八角渔港作为本届渔灯节会场之一
游花车、扭秧歌、看表演
品美食、送渔灯……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中午12点58分,随着一声长喝,秧歌花车巡游集合完毕。花车开道,来自古现街道村居13支巡游队伍的500余位演员,于锣鼓震天响中,身着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手执彩绸、扇子等道具,扭出了千般喜气。“一早我们就从夹河大桥直骑八角湾,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怎么能错过这样热闹的日子!”八点健康骑行队队员兴奋地说。
巡游队伍在近两公里的八角大街上尽情展现出了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得围观群众连连点赞,并与家人朋友一起,摆出各种姿势,与巡游队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传承百年的鲜活画面。来自上海的张玮女士便是其中之一,“我之前在黄渤海新区工作过两年,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这次带着小外孙一起回来,正好赶上渔灯节,既新奇又热闹,特别有烟火气!”




在随后的表演舞台上,更有传统渔家舞蹈与现代街舞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既跳出了渔家的豪迈气魄,又以灵动的身姿跳出了青春的活力。一位参与其中的演员表示:“这届渔灯节较往年不同,年轻人参与得多了,带来了新鲜的元素和创意,为渔灯节注入了新活力。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深感欣慰和自豪,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此外,锅庄舞、模特走秀、情景剧等25个表演节目轮番上阵,海阳大秧歌压轴登场,用粗犷的鼓点、翻飞的红绸、矫健的舞步,燃爆台上台下,无疑占据C位,让观众大饱眼福。每一个节目都精心编排,不仅展现了渔家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让传统与现代在舞台上实现了完美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演出采用全程直播的形式,线上表演、线下互动,让大家共享渔家文化盛宴。截至目前,后台访问人数破万,直播在线人数近万人,网友纷纷留言,讨论度出圈。
在让人眼前一亮的渔灯制作展示区,来自烟台大学渔灯引航非遗传承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身着传统服饰,现场制作一盏盏渔灯,吸引许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很高兴和团队一起参加今天的渔灯节,我们也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渔灯节活跃在青年眼中,让更多人看见渔灯节在当代的生命力!”烟台大学21级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张子渊说。




活动现场,一位自韩国来探亲的朴素珠女士也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她激动地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的渔灯节,真的非常震撼!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里的表演、手工艺、美食都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有机会深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台上热火朝天,台下叫好连连。台前幕后还有许多感人的瞬间,村居社区舞蹈团的叔叔阿姨们在候场时互相整理衣襟,用热爱诠释着“银发风采”;志愿者们则忙碌地维持秩序、引导游客,穿梭在人群中递送姜茶,为活动的顺利进行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遗展演、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黄渤海新区被誉为“中国渔灯文化之乡”,此番将拥有500多年悠久历史、荣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渔灯节隆重呈现于世人面前,不仅深刻寄托了渔民们对风调雨顺、鱼虾丰收的朴素祈愿,更是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渔俗文化的精髓与闯海精神的弘扬,为黄渤海新区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与活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黄渤海新区借助极具地域特色的渔灯节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不断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壮大。同时,融合鲁菜、红酒等特色文化资源,创新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特色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双重繁荣,加速构建经济与文化的“双高地”。


夜幕降临
一盏盏渔灯被缓缓放入海中
大美非遗,渔灯闪闪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文字:单品嘉 通讯员:林小萌
摄影:肖水莲 视频:刘禹锡 邹子洁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