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焕发新朝气,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以下简称“黄渤海实验室”)传来好消息:由该实验室承担的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航空轴承陶瓷滚珠材料增韧、减磨的基础科学问题”顺利结题,为实验室科研工作再添一项新成果。
据了解,自承担该项目以来,黄渤海实验室的相关团队针对航空陶瓷轴承的增韧减磨问题,从理论计算、组分设计、结构调控、宏观应用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取得诸多进展,得到评审专家组的广泛认可。

作为全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黄渤海实验室自2021年由烟台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建设成立以来,就以先进材料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推动科研创新。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里,该实验室保持澎湃创新动力,在项目争取、科研工作、科技合作等方面齐头并进,全年成果不断,有力地助推了黄渤海新区乃至烟台市的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争取方面,黄渤海实验室2024年不仅总体数量再创佳绩,并且还在国家项目方面成功破题,全年有8个项目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此外,该实验室在2024年还正式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已具备独立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为后续争取更多国家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在科研工作方面,黄渤海实验室全年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52篇,其中SCI论文147篇,第一单位论文数量62篇,同比增长79%,获得专利授权2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涵盖新材料、新技术等多个领域。
“总体而言,这些科研成果普遍具有‘绿色低碳’的特点,未来逐步实现落地转化之后,有望形成新质生产力。”黄渤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
以“基于纤维素纳米晶自组装的多色透明被动辐射制冷涂层”成果为例。黄渤海实验室研究团队针对“零能耗热管理降温”难题,利用纤维素纳米晶水分散液蒸发自组装,在透明PMMA基材表面构筑了一种透明的CNCs基涂层材料,涂层透光率达到75%。同时利用该涂层的高太阳光反射性以及纤维素骨架中的相应基团,在大气透明窗口的高红外发射率赋予涂层优异的被动辐射制冷效果。2024年上半年,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工程技术与化学化工领域专业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布,吸引业内广泛关注,被认为在节能减排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除了加强项目争取和科研工作之外,黄渤海实验室在2024年还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2024年度与黄渤海新区及烟台市范围的企事业单位签署技术服务合同20余份,并依托已有的9个联合实验室,持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黄渤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成立至2024年末,黄渤海实验室已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110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404篇,申请各类专利238项,已授权65项。围绕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走访对接企业230余家,与40家企业及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合同金额达3500万元,整体辐射带动企业销售增加值10亿元左右。
“下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实行全新体制机制,对标国际一流实验室’的工作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与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工作,持续招引科研人才,大力推进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加强科研攻关,力争为黄渤海新区及烟台市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黄渤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