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渔灯点亮山后初家村

黄渤海新区 2025-02-11 09:09

  红色的渔灯,红色的锣鼓,红色的绸带,红色的春联……一抹抹红色在山后初家村交相辉映,成为这座渔村最绚丽的风景线。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山后初家村渔港上张灯结彩,人潮涌动。上午9时30分,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划破长空,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正式拉开帷幕,渔民们翘首以盼的渔灯节终于来了!

  鱼跃灯起,年年有余。传承百年的渔灯节,在渔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一年中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承载着渔民们对大海的感激,更寄托了对新的一年渔业丰收的殷切期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渤海新区的渔灯节一直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氛围和独特的庆祝方式,彰显了渔家人的淳朴与奔放。

  “敲锣鼓,扭秧歌,热热闹闹过十三!”还有什么能够比秧歌更能表达出喜悦之情呢?

  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饰,头戴五彩的头饰,手持扇子、绸带,踏着矫健的步伐,欢腾起舞,引得围观的村民阵阵掌声和叫好声,热闹的气氛让整座渔港激情四射。演出舞台上,节目精彩纷呈。

  15名京剧小演员身穿华丽的戏装亮相,满宫满调的唱腔惊艳全场,让在场观众一睹国粹京剧的魅力。唢呐声声曲悠扬,民乐、快板、中国舞等传统艺术表演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节目过后,祭海大典隆重举行。渔民们身着节日盛装,通过精彩的民俗表演和盛大仪式,共同庆祝这一渔家盛事,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渔灯节是我们渔民的盛会,起源于明代,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老船长丛治伟向游客们介绍着渔灯节文化。这场延续五百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典,如今不仅仅是渔民们的盛会,已经成为黄渤海新区年俗文化的重头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活动现场,不少村民利用直播,展示活动现场的热闹气氛,把渔灯节的盛况推向全世界。

  传统民俗焕发“国潮”魅力。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渔灯文化长廊、祈福书法摊位等体验区域。渔灯文化长廊下,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渔灯,游客们或合影留念,或驻足观赏,流连其中。祈福书法摊位前,大家纷纷挥毫泼墨,尽管笔触稍显稚嫩,但每一笔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热闹非凡的海洋大集上,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艺术琳琅满目。小朋友们手持渔灯,穿梭于非遗展位之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这是为渔灯节创作的一幅剪纸作品,祝愿我们的渔民朋友能一帆风顺,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刘彩虹女士用精美的剪纸作品献礼渔灯节。

  除此之外,胶东花饽饽、葫芦烫画、糖画等非遗技艺也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最近火爆全网的“哪吒”图案也被做成了葫芦烫画工艺品,深受大家的喜爱。工作人员通过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向人们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新理念,营造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

  傍晚时分,渔民们来到海边,将一盏盏渔灯点亮,虔诚地放入水中,这就是“送灯”。红色的灯火闪烁,点点星火随海浪漂向深海。渔灯闪处,皆是故乡。这一盏盏灯火是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生活的祝愿,期盼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春节前夕,一部《洋女婿的中国年》的短剧让山后初家村着实“火”了一把。作为主要取景地,山后初家村朴实的渔村面貌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而渔灯节更是展现渔村文化底蕴的又一契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感受渔村人民的热情与淳朴,体验黄渤海新区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字:赵竹宇  摄影:肖水莲 

  视频:刘禹锡 邹子洁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