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亮剑》中走来

烟海e家 2025-01-14 21:43

对于2020年入选国家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的吴新之烈士,胶东很少有人知晓,在胶东的史料中也难以寻觅。当年他在外地参加革命工作,战斗在外地,牺牲在外地。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王近山,但鲜为人知的是,政委赵刚从阅历、性格、能力、事迹等方面,处处留有吴新之的影子。

电视剧《亮剑》剧照

 

吴新之(1912-1942),栖霞市苏家店镇集东沟村人,1934年9月至1937年7月在清华大学学习,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2月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在聊城参加抗战,组建抗日武装,转战于鲁西北和冀南平原,曾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42年1月,在河北省曲周县反日寇扫荡战斗中牺牲。

 

 

从栖霞沿文莱公路往西北,到集东沟村有30公里的路。村中央有一条小河,向南跨过小河,踏着两级简易的石阶,偏东有一口老井,井边有两棵大树,一棵是高大的榆树,还有一棵是粗壮的梧桐。河南面有一排、几十间连在一起的普通平房。

吴新之的故居就在这条河的南边,是一处北开门的两进院。穿过第一进房屋的过道,往前10多米,就是吴新之家的街门。推开街门,再穿过第二个过道,就进了他家的院子。这是一排7间的房屋,过道东西各3间,吴新之结婚后住西3间,他的父母和弟弟住东3间。如今这里已无人居住,院子荒芜多年,东3间的小院种了三五棵苹果树,还有樱桃、香椿。西3间已卖给别人,在中间隔起了一堵院墙。由于多年没人居住,屋内墙角、窗边结满了蜘蛛网,地上、炕上满是废弃的杂物。这里就是吴新之和他的妻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在这个院子里,吴新之把从清华大学带回的《我们的队伍》(民先总部队刊)《新青年》《独秀文存》及《少年漂泊者》等进步书刊送给他的外甥范罗宾,嘱他阅读。当年,年轻的吴新之就是从这里踏着荆棘走出乡村,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牺牲,家里一点消息也没有。七七事变以后,吴新之参加革命后再没有回过一次家,也没有给家里去过一封信。村里人传说他加入了国民党投降派。为此家人受到了不应有的限制,他的儿子幼年夭折,妻子改嫁他乡。

在这个院子里,吴新之的父亲吴克璋对范罗宾说,你新之舅舅有信了,是招远同乡传来的消息,说他在外地,生意做得很好。能想象得到,当时吴克璋思念儿子的心情,也能想象到,他在知道了儿子消息时的喜悦心情。但是,他老人家不知道的是,那时他的儿子已经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1951年,吴新之的侄女吴世民随四野某部从海南岛调防北京,路过武昌瞻仰抗日烈士纪念馆时,见到吴新之的遗照和革命事迹,向政务院和内务部汇报了吴新之的情况,才由民政部门给吴新之的家里落实了烈属待遇。

2021年12月,《栖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发行,首次把吴新之的事迹列入著名烈士序列;2022年2月28日《烟台日报》发表了《寻吴新之烈士记》,纪念吴新之诞辰110周年,牺牲80周年,更多的人知道了吴新之烈士;2023年,新建的栖霞市烈士陵园展馆陈列了吴新之烈士事迹和画像,在艾崮红街专框展示吴新之的画像和事迹。

 

 

在清华大学,可以查到吴新之的成绩单和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载的有关吴新之的情况。

吴新之的成绩单有两页,一是《国立清华大学学生历年修习学程成绩记载表》,另一个是《学生历年成绩片》。在这两张卡片的“学号姓名”栏,清晰地印有:“2708吴新之”的字样,籍贯为“山东栖霞”,入学时间为“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即1934年。这里记录了从1934年到1937年,吴新之各个学期的学科成绩。

对于吴新之在清华大学的活动,国立清华大学校刊记载,从1935年5月到1936年5月的1年时间里,涉及吴新之的报道有6次。除了1次为被捕学生捐款外,其它5次都是他参加学生自治会干事会会议的情况。从吴新之出席的4次干事会会议出席人员名单排名来看,一次第2位,一次第3位,说明吴新之在自治会中是担负着重要责任的。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清华大学的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宣传抗日、组织游行,大批骨干人才锻炼成长,许多人后来走上抗日前线,吴新之就是其中的代表。

1936年1月,吴新之又参加了“南下扩大宣传团”,沿津浦铁路深入河北农村工厂进行抗日宣传。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成立,吴新之出席了在北平大学召开的“民先”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入“民先”总队部工作。在这一时期,吴新之得到锻炼,思想迅速进步。

在水木清华北山上,1989年9月,为永久纪念革命英烈,清华大学建设的“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烈士名录纪念墙上,有吴新之的名字。当年,他从清华园里走出,以一个勇士的姿态融入中华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而今,他又安静地回到了当初出发的地方,与他的那些伙伴一起筑起了一堵铜墙,一座丰碑。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遵照党的指示,吴新之与“平津流亡同学会”同伴一起由天津渡海,首先来到烟台。吴新之和他的同学韩毓昌在烟台开设了“新昌文化补习学校”,招收青少年上夜校,一个月后,他带着几个青年学生经青岛转赴济南。在这段时间里,吴新之接待转送了成千上万的流亡学生从天津来到烟台,转赴济南、上海、武汉、延安等地,奔赴抗战第一线。

1937年11月,吴新之参与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西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抗日游击第1大队在堂邑正式成立,吴新之任1中队指导员。他的战友张潭回忆:“那会儿正处在部队发展过程中,站岗放哨,组织伙食供应,做群众工作,动员枪支,扩军,检查群众纪律,样样吴新之都干在前面。”

他的战友任仲夷回忆:“(吴新之)看上去貌不惊人、语不压众,可他对鲁西北的武装建设(意义)却非同一般。中国共产党在鲁西北建立最早的抗日武装——抗日游击第1大队,他任第1中队指导员;鲁西地区最精锐的抗日武装——机枪营,他任教导员;鲁西北特委创建的核心武装——10支队,他任第1团第1营教导员;以后又任八路军某团党总支书记,团政治主任,运筹帷幄,骁勇善战。”

张潭评价吴新之:“艰苦工作都要他来做,困难地方都要他去。因为他和群众、干部血肉相连,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也信赖他;周围的干部、同志都知道吴新之是最正派的人。”

1939年初,为了巩固地方武装,吴新之受党委派到山东馆陶县独立团工作,担任团政治处主任,争取、改造地主家庭出身的团长郝国藩和地主封建势力组织武装的独立团。吴新之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政治军事学习,提高郝国藩等的思想认识。郝国藩不久就要求加入共产党。吴新之还举办短期学习班,提高班排长的素质。连队建立支部,加强政治工作和纪律教育,部队进步很快。独立团晚上开进村子,官兵睡在街上,无一人敲百姓的门。独立团纪律严明,吴新之同志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6月,部队被合编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由鲁西北转战冀南地区。他率领部队转战邯郸南北的平汉沿线和临清、大名间的卫河,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他还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吴新之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功底得益于他的善于学习。张潭回忆:“他有一个布背包,他的背包装的全是书籍和本子。每到一地,坐下便学。他常在油灯下读书。他对部队情况最熟,战士的名字、家庭情况,他了如指掌,常住的村庄、房东姓名、村干部情况以及道路情况,他都很熟悉。他写有不少日记和学习心得,在战争时期都埋到地里去了。”

1940年,吴新之被派往太行山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被选为支部委员。当时组织上准备留吴新之在后方工作,但因战事需要,1941年回新8旅22团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1月,邯郸、临清、馆陶等8个县的日伪军万余人,对吕洞固一带进行残酷的“铁壁合围”,合击我冀南3分区,妄图围剿我冀南第3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及八路军129师新8旅22团。分区、地委机关和其他部队都转移到外线。22团的任务是留在内线作战,掩护后方医院、工厂和群众的安全。

23日午夜,新8旅22团宿营于广平县北下堡,即发现敌情,日寇的十几辆汽车开着一长串车灯从平固店向东南方向前进。22团已经被敌人包围了!

情急之下,团政委于笑虹和政治部主任吴新之指挥部队向东北邱县方向转移,24日凌晨在西张孟村、侯村等地与敌几次交锋。当我主力离开西侯村,向正西聂阳固突围时,又与强大的敌军部队相遇,当即展开激战,吴新之不幸牺牲。张潭回忆:“当时,新之同志率一排战士在前沿掩护部队,隐身在沟道里。新之同志正抬起身来,带领部队冲杀时,被敌寇的子弹打中了头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后来,部队经高固村转移到吕洞固村,经过浴血奋战,成功突围。1月24日的这次突围战,22团共有98人牺牲、139人负伤。吴新之是牺牲的烈士中职务最高的一位。

2021年6月16日,我们陪同吴新之烈士的侄子吴世彩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代表50万乡亲来看望这位栖霞人民心中的英雄。从栖霞出发时,我们在烈士故居门口的水井里装了1瓶水,在他家院子里装了1袋土,还带去了故居院子里苹果树上结的苹果。

吴新之的陵墓位于烈士陵园的南区。这里安葬着200多名著名革命烈士。吴世彩把带来的苹果摆在墓前,再把泥土撒在墓的四边,把井水洒在墓前,嘴里念叨着说:“伯伯,我来看您了!这是咱门口井里的水,当年您曾喝过;这是咱院子里的土,您曾踏过;这是咱院子里苹果树上结的苹果,伯伯您尝尝!”说着说着他的声音哽咽了,泪水从脸颊上流了下来…… (林新忠 李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