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岛·那家·那营房

烟海e家 2025-01-10 21:40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话还真不假。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更替,遍布大江南北、雪域海岛,星罗棋布的部队营房像是阅尽世事沧桑的老人,默默地送走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子弟兵。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防重心的转移,共和国数百万大军经历了几次大规模地精减裁撤,好多营房已是人去楼空。纵使斗转星移,光影斑驳,那一处处的营房依然还在——那是真正的“不动产”,那是千万退役军人心中的圣殿,铁打的家啊!

  

  从戎二十载,我住过的营房不下十余座,每座营房都见证了自己一段难忘的军旅岁月。多年后,蓦然回首,细细数来,印象最深的除了大别山下那所让莘莘学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军校外,应该就是渤海深处的小岛上那两座最不起眼的营房了——一座是驻扎在南村的新兵连集训队,一座是驻守在北村的大钦守备营营部。

大钦岛资料图

  纪律严不严,想想新兵连。新兵连,对每一个有着从军经历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谈“虎”色变的地方,那是一个淬火成钢的熔炉,是脱胎换骨之地,是由一个老百姓向一名合格军人过渡的跳板,是每一个军人迈开军旅生涯第一步的摇篮。在新兵连,你身上所有的自由与散漫、所有的任性与偏见、所有的个性与棱角,都会被“修桠”“打磨”。

  我当兵所在的岛叫大钦岛,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一个乡辖4个行政村,总人口约4000人。大钦岛位于长岛县北部五岛中心位置,南距蓬莱53公里,北距大连54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所在的新兵连在大钦岛南村唐王山脚下,典型的苏式营房,清一色水泥预制板平顶,方正规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东往西呈阶梯状,依次为一、二排、连部、军械库和三排,后面是操场,操场北面是炊事班和饭堂(兼俱乐部)。饭堂的石头墙上用红漆写的“以岛为家,以苦为荣”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连值班员在饭堂前布置任务最常说的是“早饭后扎腰带穿大头鞋带马扎笔记本到饭堂集合!”或是“晚饭后扎腰带穿大头鞋到饭堂点名!”

  都说南村新兵连艰苦,苦就苦在缺水缺阳光。新兵集训队和村里老百姓共用一口淡水井,说是淡水,喝到嘴里却是苦咸苦咸的。学过化学的都知道,这样的水中钠镁离子肯定是严重超标的,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有害。可即使是这样的水也是不够用的,轮到新兵帮厨时,说穿了就是给炊事班不停地打水,两个新兵用小推车推着铁皮水箱顺着北面陡峭的山路下到村子里的水井边,用长长的井绳挂着个水桶小心翼翼地汲水。有时井口边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提水时两只脚必须踩稳了,然后小心翼翼地往上提水。打满水箱需要6桶水。两个新兵一个推一个拉,沿着崎岖的上坡路往上拱呀、拱呀……炊事班的两口大缸,像是两个无底洞,印象中总是打不满。

  

  新兵下连时,我被分到了位于北村半山腰的守备营部。

  北村相对南村要繁华得多,有码头、有邮局、有医院、有军人服务社、有大澡堂,在街上也能时常看到穿喇叭裤留披肩发的时髦姑娘,感觉生活一下子就“五谷丰登”起来了。

  营房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是清一色的石头墙平顶房。营部最大的便利条件是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费事巴力地出公差为打水而忙活了,水质也明显比南村好了很多;其次是通信方便,可以联系到分散在每个岛上每一个角落的老乡和战友。天气好的话,跑北五岛航线的203客船隔天一班,极大地方便了进出岛的军民,也方便了岛上日常生活必需。

  出公差到码头接人或接物是很惬意的事。午饭后,或步行或乘“大解放”来到码头,手搭凉棚,远远地看到满载希望的“203”像海天相接处的一个黑点,慢慢驶来,慢慢变大,一直注视到轮船靠岸,这个过程大约持续50分钟(蓬莱至大钦岛约4小时航程),等待的过程虽然漫长,但依然等得兴致勃勃。最让人关注的是邮政人员从船上卸下的那一帆布袋一帆布袋的报刊书信,就默默地想,这千封家书可有我的一封?那个年代,书信是驻岛官兵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信手段,写信、收信、回信、盼信是官兵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每周都会安排一到两个晚上用来写信。遇到大风天气(6级风即停航),十天半月不来船,那是十分令人崩溃的事。但倘若能攒上几封信也还是很开心的事,最悲催的是看着身边的战友左一封右一封地拆信、看信、傻笑,而自己却“颗粒无收”。我曾目睹一新兵入伍两个月才收到第一封家书,哭得稀里哗啦,以至午饭都没吃成,从此深信“家书抵万金”。

  

  2018年9月8日下午,老守备一团的战友相聚蓬莱,准备第二天登船进岛,重返一别数十年的大钦岛。

  在难掩重逢喜悦的人群中,我一眼认出了老团长孙永贵和老政委陈孝金。一别30年,尽管两人的须发白了不少,身板也不似从前挺拔,但精气神仍在,不难认出。一一敬过军礼后,我邀请两位首长一起合个影,我站在他俩后面中间位置,自然地把两手搭在他俩的左右肩膀上。这个小小的举动如放在当战士时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可是曾经叱咤全团、威严有加的团首长啊!

  次日,因海上刮起6级大风,进岛计划泡汤了,大家望岛兴叹,抱憾而归。

  2020年7月29日,我随璜山书院邢纪波院长校友团一行十多人,登船过海去了一趟魂牵梦绕的大钦岛。那是自1989年考上军校离岛30年后第一次返岛,算是圆了回岛梦。

  在驶往北五岛的“寻仙号”客轮上,近4个小时的行程,我在船顶甲板上几乎站了一路。一碧万顷的大海,被螺旋桨犁开的浪花,在头顶盘旋的海鸥……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都那么新奇,如同穿越时空,让我忘却了所有的疲惫。从眼前掠过去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我大多还能叫出名字来,身旁的船大副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的记忆力好。其实,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需要记忆的,因为它早已刻在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中。

  船一过砣矶岛,我就站在了船头,瞪大了眼睛注视着前方。近了,近了!随着大钦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心里竟生发出“近乡情更怯”的情愫。待船靠稳码头,双脚踏上码头的一刹那,我脱口而出:“大钦岛,我终于回来了!”

  

  我们一行入住离码头不远的洪涛渔家乐,巧的是,原营部通信员冯文明也住在这里,而且住了快一个月了。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携家人从安徽千里迢迢来岛上避暑,已成这里的常客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一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看了不下5次手机。次日,我起了个大早,在冯文明的陪同下漫步上山,透过稀疏的槐树林,熟悉的三排营房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无言地注视着我们的到来。操场上铺满了一地的碎石块,窗子都用砖头封堵起来,房门上的绿漆早已斑驳脱落,有的门已扭曲变形。值得欣慰的是,第二排房东山墙上一块大黑板还在,虽然黑漆早被风吹雨打去,成了“灰板”,但模样还算完整。这可是我当年的“阵地”啊,在这块“阵地”上,我用稚拙的粉笔字出过一期期的板报,给单调的营房也算增添了一抹文化色彩,因这没少受营领导的表扬呢。

  听文明兄弟说,岛上部队裁撤后,营房大都租给驻地的渔民做仓库用了,主要用来放置加工好的海带。操场上,一片毛棱石块也是用来晾晒海带的。我试着从门缝里看一看我当年的床铺位置,但见一垛垛黑黢黢的海带占据了满屋子,令人不胜唏嘘,这可是曾经安放我们青春的地方呀!

  曾记得,就是在这个房间里,营教导员汪信宏经常过来关心过问我的文化课复习情况,鼓励我树立信心,练好军事技能,争取再次报考军校;就是在这个房间里,我的无线报话班长徐传君像兄长一样,坐在我的床铺上和我促膝谈心,为了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复习文化课,他很少派我的公差,班里人手少时,他宁肯派自己公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冬天的下午,营部值班员通知各班出一个公差去码头卸煤。那天格外冷,大家正围着火炉取暖,班长一声没吭,戴上手套、扛起铁锨就走了,直到黑天了还没有回来。我们班几个兵就想当然地认为班长可能在外面吃晚饭了,没给他留饭。哪知,我们刚吃完饭回到宿舍,班长就灰头土脸、一身疲惫地回来了。在得知他还没吃饭后,我们愧疚的心情无以言表,低着头做好了挨批挨骂的准备。可班长并没有发火,只是轻轻地说了声“没事”。这以后好几天,我们都不敢直视班长。班长发现不对劲,就主动找我们谈心,说“小事一桩,不要放在心上”。临近退伍前的十多天时间里,班长每天一如既往地早早起床打扫院子,内务整理得一丝不苟,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把自己关在小会议室里伏案写着什么。直到离开部队的前一天,班长亲手送给报话班每个人厚厚的一本用复写纸工工整整誊写的《军旅感悟》,动情地说:“马上要离队了,没有什么送给你们的,我把自己积累的4年的部队工作生活经验整理出来,希望你们踏实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永远做个好兵。”

  手捧班长赠送的这份珍贵的礼物,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班长为榜样。在班长退伍后的第二年,我如愿考上了军校,自此告别了朝夕相处3年的海岛。3年的海岛生活,虽品尝了很多的苦,但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精神高地。尤其是班长的“礼物”,更是一生中的宝藏,它像一面镜子,更是一把尺子,让我时时用它去校正步伐、丈量人生。

  

  入岛第二天上午,我还特意去了当年的新兵连转了一圈。营房依旧在,只是“朱颜”改。这处营房于我有着特别的意义,就是在这儿,经过3个月严格的军事训练,戴上了军徽和红领章,顺利完成了由一名老百姓向军人的过渡;又是在这儿,参加了团通信集训队为期4个月的报话训练。那时年轻记忆力特好,我用定位记忆法和趣味联想法记忆密码,不到十天时间全部熟练背了下来,是全集训队通过最快的,专业考核连续收发报300组无差错,无线电通信理论考核第一名,为此受到团通信集训队嘉奖一次。

  这里曾是多少热血男儿青春激扬、意气风发的练兵场、竞技场,如今远去了鼓角争鸣,远去了刀光剑影。

  当天下午,待阳光柔和下来,我们一行乘车沿环山路登上了大钦岛制高点——大顶旺。此时,风平浪静,海天一色,大钦岛全貌尽收眼底,南眺砣矶岛、北瞰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但见薄雾如轻纱般缭绕,如梦如幻,极目北望,旅顺老铁山若隐若现。一阵山风吹过,负氧离子极高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不由大声喊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守岛3年,如此美景,浑然不知,不识海岛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上大顶旺,俯瞰北五岛。仙境美如画,心潮逐浪高。”在当天的旅行日记上,我有感而发。

  大钦岛,我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我心中永远的“老兵旧居”!我还会回来的!(李文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