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人才|卢春玲:全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烟海e家 2025-01-10 09:43

莱阳市委书记  卢春玲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4年,莱阳市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在完善机制、拓宽渠道、营造生态上持续用力,推动人才招引呈现总量多、层次高、活力强的生动局面。一是以“引”为先、倾心引才。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高规格举办山东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食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讨会、“才聚梨乡 筑梦未莱”招才引智对接交流会等活动20余场,新建15家就业见习基地、7家大学生实习基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700余名,聘任科技副总3名、产业教授1名,引进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等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2人,实现顶尖产业人才零的突破。二是以“育”为基、悉心育才。积极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烟台市“双百计划”等人才工程,新增地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连续3年实现国家级人才入选;建立“盛华科技-中国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基地,联合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21人;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院校签署共建校企合作协议,举办“技能成才 建功兴莱”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技能人才941人,其中,高级工以上896人。三是以“用”为本、精心用才。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建立花生产业院士工作试验站,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莱阳梨科技小院”、“莱阳平菇科技小院”,获得省级示范项目2个;鲁花花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6个研究中心、推广新技术8项,烟台市肉食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完成大数据及信息化平台建设、转化科技成果6项、开发新产品144项。四是以“留”为要、诚心留才。推进“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工作机制,全年发放青年人才补贴1982万余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筹建高品质人才公寓200套;打造“红润梨乡 链动共飨”绿色食品产业链党建赋能中心、莱阳梨产业赋能中心,新建1处“人才之家会客厅”,实现21项专项服务一站式办理;举办“魅力烟台体验日”莱阳专场、“清新烟台 樱缘团聚”交友联谊等人才活动,营造爱才重才敬才浓厚氛围。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2025年,莱阳市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高站位统筹、高标准落实人才工作举措,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人才“活水”。

一、提升产才融合竞争力,千方百计聚才,打造人才集聚新洼地。一是依托产业“靶向引才”。聚焦“1+3+3+X”主导产业体系,突出鲁花、龙大、潍柴等“链主”企业引才聚才优势,“一对一”制定引才方案,“点对点”对接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引进高端人才20人以上。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深化柔性引才,积极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烟台市“双百计划”等人才工程,全年新增地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二是聚焦活动“组团揽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行业举办产才融合发展大会、青年人才就业体验月等活动,全年邀请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赴莱考察对接;发挥预制菜产业联盟、食品企业商会等平台作用,组织骨干企业“组团”赴外举办“才聚梨乡 共创未莱”对接会、“名企名校行”等人才活动20场以上,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青年人才、海外人才,全年新引进各类人才2700人以上。三是持续深耕“乡情招才”。完善《莱阳籍在外英才信息通讯录》,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外人才密集区设立“梨乡英才之家”,组织举办梨乡英才座谈会、雁归梨乡大会、梨乡学子看家乡等活动10场以上,积极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四是深化合作“定向育才”。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烟台机电学校等校企合作,开展“定制班”“委培班”,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300人以上;推进鲁花、盛华、仁晟人才自主评价,举办“技能成才 建功兴莱”职业技能竞赛,挖掘一批本土高技能人才。

二、提升人才发展创造力,不拘一格用才,打造才尽其用新高地。一是推动人才在企业创新发展上下功夫。遴选储备40家以上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瑞胜油封、云堂机械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加快归源生物、红安化工等骨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创新型企业15家以上。二是推动人才在创新载体建设上求突破。聚焦产业链布局平台链,推进鲁花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深化与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合作,力争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推进应星新材料、春帆科技等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工作站;组建春雪工程技术研究院、鲁东化学研究院,推进建华建材、春雪(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新建烟台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全年新增地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三是推动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见实效。发挥预制菜产业园、化工产业园优势,采取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云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院校合作,年内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双落地”5个以上;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龙大美食“肉制品管能加工与品质控制”、成峰机械“丘陵地区多功能农机装备”等项目申报烟台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开展产学研合作12项以上、研发攻关8项以上。

三、提升人才环境吸引力,真心实意爱才,打造近悦远来新福地。一是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1名高层次人才,每季度至少联系走访1次,倾力解决人才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保障人才优先投入。开展人才政策“四进”活动,对顶尖人才团队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实现人才补贴全额兑现;推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年内推出100套以上优质人才保障房,用好2处“人才之家会客厅”,打造1处以上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人才社区。三是做优人才精细服务。健全配好人才服务专员,实行“上门服务、全程代办”,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健等全方位服务,倾心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壮大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年内新推出50项以上社会化服务事项;定期开展人才座谈、联谊“沙龙”等活动,讲好人才故事,让广大人才在梨乡安心工作、顺心发展、舒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