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团旺镇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按照“共同发展、个体经营”思路,依托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伊豪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示范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粮食产业,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一、土地集聚促“转型”,提高农品生产效率。一是以合作社促流转。探索“种植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相结合的耕地整合模式,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高价收购方式流转闲散土地,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通过土地置换、资金补贴、免耕种款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存入合作社储备,实行集中连片、统一免费播种、收割、飞防,连片流转土地2400余亩,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以服务强保障。实施“菜单式”、“管家式”、“全流程”等多种土地托管模式,因需施策对耕、收、播、种、防等环节实施全、半托管服务,为周边39个村庄4000多农户提供耕、种、收、售一条龙服务,实现“大户带小户”抱团发展,农户亩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三是以模范促交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高标准种植烟台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国家生产优质粮食2000余吨,荣获“省级示范社”称号,理事长丁信北多次与农业专家以及各区市粮油种植大户代表交流研讨基地建设情况和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各项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团旺镇被确定为烟台市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现场观摩点。

二、机械赋能促“提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机械收播增产减损。推行“播、管、收、存”全程机械化。播,利用新型免耕精量玉米播种机,深耕开沟、分层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镇压、沟内精播及播后镇压一次完成;管,利用新型智能植保无人机及自走式喷雾机开展施肥管护作业,实现作业效率、管护效果双提升;收,利用秸秆打捆机收集压缩秸秆,出售给养殖基地,从源头杜绝秸秆乱堆乱放、焚烧等陋习;存,采取烘干、入仓一体化作业,有效削减粮食霉变损失和公路晒粮隐患,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晾晒“靠天吃饭”难题。

二是农机管护降本增效。聚焦粮食生产全过程,在农田区域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管护,将镇内外机械统一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机管理、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对外作业、劳务结算、维修保养等“六统一”服务,每年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农户1万户以上,粮食减损率降至1.2%以下。三是“增值服务”农技保障。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学习,邀请技术人员驻社开展最新种植及防治技术等农技培训服务,把驻地“老农人”和返乡“新农人”培养成技术“带头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50人以上,优秀拖拉机驾驶员及农业机械操作手100人以上。

三、新质样本促“升级”,打响全国首个招牌。一是培育新质样本。助力伊豪合作社打造国内首个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从耕整地、精准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实现全自主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种植萝卜、茄子、黄瓜等蔬菜十余种,向预制菜龙头企业定向供应,亩均减少人工费用1070元,总成本降低52.2%。

二是促进农业转型。发挥无人智慧农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田间巡查和植保打药工作,应用全球首款白萝卜无人采收机器人,有效解决蔬菜地头搬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从耕种到田间管理、采收、运输等环节全程无人化。

三是形成推广经验。依托“核”兴共富党建融合发展区,与烟台市农科院共同打造“乡村振兴共富产业园”,联合周边村庄发展“研学游”,吸引北京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大学团队100余人次参观学习。积极争取承办全国首例出口蔬菜全程无人智慧农场现场观摩会议,邀请全国各地60位农业专家共同见证国内首款白萝卜无人采收机器人首次生产性应用作业,创造了全程无人化作业典范,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