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穴坊镇:创新“13433”一线工作法 打通基层治理新路径

梨乡莱阳 2024-07-17 08:50

  近年来,莱阳穴坊镇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基础性手段,坚持抓早抓小,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创新“13433”一线工作法,搭建起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前沿哨所”,充分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

  一、筑牢党委统领,强化运转机制。构建党委统领的1张网格,把党建引领作为总抓手。一是建立“一套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成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以全镇48个村党支部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构建起“党委书记+区片长+村党支部书记”三级分工负责制,形成强劲有力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二是强化“一体运转”。通过周例会、专题会议、临时会议等形式,集中部署重点任务、研判困难问题、研究矛盾隐患,实现镇村联动运转。通过班子成员下沉一线、村书记具体负责,建立联调联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二、健全三支队伍,强化镇村共治。凝聚包片干部、村干部和网格员3种力量,打造一支“递进式”矛盾纠纷调处队伍。一是聚焦队伍建设。坚持镇村两级联动,按照选优派强、因需派人原则,选派10名包片干部负责基层治理工作,每村安排1名村干部专职负责网格治理工作,将党员、志愿者、热心村民等充实到“兼职”网格员队伍中来,共同参与网格治理服务,形成“组织领导、党员为主、村民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二是聚焦民情访查。立足抓小、抓早、抓苗头,扎实开展民情访查工作,区片长及包片干部坚持每周走访10个农户,促进村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持续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今年以来,累计解决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20余个,服务群众110余人次。

  三、落实四个机制,强化村民自治。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对标桐乡市屠甸镇先进经验做法,用好民情茶室、板凳法庭、乡贤参事会、法律顾问4种议事机制。一是泡好服务群众“解忧茶”。充分运用村级党员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等群众聚集地,按照“一支服务队伍、一名牵头人员、一名专职联络员、一个办公场所、一套工作制度”等“五个一”标准设立“民情茶室”,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和诉求,提供法律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二是打通法律服务“进村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有威望的老党员等组成“评审团”,把过去“办公室坐诊”调解转变成如今“上门巡诊”调解,在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以说法理、拉家常方式,开展矛盾纠纷调处。三是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充分发挥乡贤人熟、地熟、事熟、理熟优势,把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等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贴近群众的身份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联系服务群众。今年王家村乡贤参事会共调解复杂矛盾6起,化解简易纠纷20余次,调处成功率100%。四是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统一制作村法律顾问服务公示牌,法律顾问每月到村现场提供不少于8小时的法律服务,每半年为村举办1次法治讲座,加入村庄微信群线上解答群众法律问题咨询,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从“指尖”延伸到“心间”。目前,组织法律顾问提供各类法律服务262次,法治讲座128场,参与矛盾纠纷26件。

  四、聚焦三联三到,强化网格管理。以日常走访活动为基础,建立“三必联、三必到”制度,在优化网格运行方面寻求新突破。一是“三必联”兜住底,让网格更有温度。积极落实“困难事必联、纠纷事必联、红白事必联”制度,网格员全面熟悉网格内各种情况,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隐患,对于网格内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群体落实专人专管机制,协助做好帮扶工作,架起党员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用真情实感织密织牢基层治理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建立独居老人等群体专人专管152对,解决问题210余件。二是“三必到”知民情,让网格更有精度。推行“意见建议征求到人,区域动态掌握到片、政策决议传达到户”“三必到”制度,网格员作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了解民情民意的情报员、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办事员,坚持“小事不出村庄、大事不出乡镇”的服务原则。今年以来,累计征求意见建议122条,分为5类建立台账,逐项满足群众需求,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编审:李蕾